曲靖马龙教育资源整合,乡镇小学进城,优质均衡背后有说道

墨香书卷期 2025-03-25 16:34:41
义务教育这事儿,年年都在说均衡,优质均衡,听着就让人觉得,这不光是要吃饱,还得吃好,还得营养均衡。这不,最近教育部公布了2024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名单,云南俩地儿上了榜:曲靖的马龙区和玉溪的易门县。这事儿乍一看,挺喜庆。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现在有地方能做到“优质均衡”,当然得鼓掌。但仔细想想,全国那么多县市区,凭啥是这俩地方?是人家天生丽质,还是后天努力的结果?先说说马龙区。这地儿的做法,简单来说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

把乡镇上的小学中学都往城里搬,美其名曰“优化整合教育资源”。这听着高大上,但背后呢?乡镇的孩子上学更远了,交通成本增加了,原本家门口的学校没了,心理上是不是也少了点归属感?当然,集中办学的好处也很明显,师资力量更强了,硬件设施更好了,孩子们接受的教育质量确实提升了。但是,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是不是也牺牲了某些东西?

再看易门县,这地儿的关键词是“砸钱”。四年投了16.76亿搞教育,又是建新学校,又是搞教师培训。这钱花下去,效果是立竿见影的,校园环境变好了,教师素质提高了,孩子们自然受益。但是,钱从哪儿来?地方财政的压力有多大?

这种“烧钱”模式,可持续吗?别的县市想学,有没有这个财力?这俩地方的做法,其实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是“资源整合”,通过调整资源配置来实现均衡;另一种是“加大投入”,直接用钱来提升教育质量。这两种思路,本身都没错,但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就拿“资源整合”来说,这很容易变成“拆东墙补西墙”。

表面上是实现了均衡,但实际上可能只是把问题转移了,甚至制造了新的问题。比如,乡镇学校没了,乡村教育就更弱了,这难道不是另一种不均衡?而“加大投入”呢,更像是在“军备竞赛”。有钱的地方可以砸钱搞教育,没钱的地方就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这只会加剧地区之间的差距,让教育资源更加集中在发达地区。

当我们习惯性地把教育问题归结为“投入不足”或者“资源配置不合理”时,是否忽略了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性问题?城乡差距、贫富差距,这些才是影响教育均衡的根本原因。仅仅靠几个县市的“优质均衡”,就能解决这些问题吗?更何况,所谓的“优质均衡”,到底是谁说了算?是教育部门的评估指标,还是老百姓的切身感受?

如果老百姓觉得,孩子在家门口就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比跑到城里上更好的学校更重要,那这种“集中办学”式的均衡,是不是就有点“皇帝的新装”的意思?说到底,教育均衡这事儿,不是靠几个样板就能解决的。它需要的是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的是制度上的改革,需要的是更公平的资源分配。否则,就算所有县市都成了“优质均衡发展县”,教育不公的问题,依然会存在。想起前些年流行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现在想想,这本身就是一种焦虑的体现。起跑线不一样,跑道不一样,游戏规则也不一样,怎么可能公平竞争?而“优质均衡”的意义,或许就在于,尽可能地让孩子们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让他们有更多选择的机会,而不是被命运早早地决定。这路还长,要走稳咯。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