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这名字听着就让人肃然起敬,法学界的扛把子。今年在福建招生,物理类最高分667,历史类最高635,分数线一出,又引发了一波“高考焦虑”。

说实话,这分数确实挺吓人的。667分,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得干掉福建省一大批的考生,才能挤进这扇门。每年高考,分数线都是牵动无数家庭神经的敏感词。高分固然可喜,但盯着这些数字,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有人说,这说明法学依旧是热门专业,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摆在那里。这话听起来没错,但仔细想想,又觉得太片面。毕竟,选择专业,除了“热门”之外,还有个人兴趣、职业规划等等一系列的考量。一窝蜂地涌向“热门”,真的好吗?站在学校的角度,高分录取当然是好事,说明生源质量高,学校的声誉也能水涨船高。

但问题是,高分学生就一定适合学法律吗?法律这东西,不仅仅是背法条,更需要的是思辨能力、社会责任感,甚至还有点“死磕”的精神。如果只是为了追求高学历、好出路,而硬着头皮学法律,恐怕最后只会变成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再说说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把孩子的分数当成炫耀的资本,或者强迫孩子选择“体面”的专业,真的对孩子好吗?有多少孩子,背负着父母的期望,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的道路,最终活成了“别人家的孩子”。当然,高分学生选择法学,也有他们自己的理由。或许他们真的对法律感兴趣,或许他们认为法律可以改变社会。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但是,在追逐高分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是培养工具人,还是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仅就中国政法大学在福建的录取分数来看,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仅是教育资源的竞争,更是社会心态的一种缩影。我们太过于看重分数,太过于追求功利,而忽略了教育的真正价值。与普遍认知不同,高分并不等于成功,选择“热门”专业也不一定意味着幸福。真正重要的是,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为之付出努力。当我们习惯性地将高分看作是成功的唯一标准时,是否忽略了那些在其他领域默默耕耘的人?那些没有进入名校,但却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世界的人?说到底,高考只是人生的一道坎,而不是终点线。分数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及对社会的一份责任感。毕竟,就算进了中国政法大学,未来的路,还得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所以,与其盯着那些让人焦虑的分数线,不如多花点时间,想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