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1949年的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当时的北京万众瞩目,开国大典上人们在天安门广场情绪激动,欢天喜地。
但是在天安门城楼上,要悬挂国徽的地方依然是空的。由于时间紧迫,象征着中国形象的国徽尚未敲定。而在此刻,各路精英在自己的努力下纷纷交出了让自己满意的作业。
当组织看到林徽因设计的国徽时,有些犯难了,林徽因的作品相当绝美,但是作为国徽的话,可能有些不合适。
究竟林徽因设计的国徽是什么样子的?难道她设计的国徽真的如同网络上的那样吗?
林徽因的设计在1949年中国的局势已经定型后,崭新的中国即将成立。但是组织上开始对国歌、国徽等元素逐一征集。当时的中央美院与清华的建筑学院都接到了任务,想让他们帮忙设计出令全国人民都满意的国徽。
而此时的林徽因就是清华建筑学院的一份子,她明白此次设计国徽的重要性,所以一点都不敢马虎,相当严谨。
其实不要小看了国徽的设计,这小小的国徽上既要体现中华民族的历史风貌又要有大国风范,代表着新中国的尊严。所以即使林徽因在当时生病,也毅然决然地接下这个任务。
当时林徽因的心里就盘算着将中华民族的特色融入进去,所以在色彩上就将红色作为主要的底色。毕竟中国人爱红色是众人皆知。
大红的颜色象征着吉祥如意与大喜,所以红色作为主要的底色就已经敲定了。而国徽上的黄色又预示着光明,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红色最常搭配,也最具有民族的特色,所以红色配上黄色相当完美。
颜色确定下来后,清华建设学院的设计团队就开始着手下一个步骤。毕竟这完美的颜色必须配上与之相称的图案才能代表新中国。
当时他们考虑了很久,又参考了不少同志的意见才确定了以天安门为主题来作为主要的图案。可以说,天安门经历了中华民族的重要时刻,这座历经了千年风霜的建筑凝聚了中国的历史,非常有价值。
而在天安门的设计中,林徽因将天安门的庄严和气势展现出来。而且还将天安门的四周围上装饰上代表着麦穗与齿轮。毕竟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麦穗代表着千百年中国人民的汗水,而齿轮又代表着中国要以生产发展工业为核心的发展方向。
林徽因当时对国徽的设计都经过了详细的比较和修改,这才在日夜奋战下拿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这次国徽的设计可以说让林徽因信心满满,无论是色调还是图案都让清华建筑的同仁们满意。
但没想到当自己的设计上交给中央审查的时候却被刷了下来,而中央美院设计的国徽也被判定不合格。
此时的国徽依然没有着落,清华与中央美院的设计都有些过于学院派,文化底蕴相当厚重,图案也相当精美。但是对于一枚庄重的国徽来说就有些不合时宜了。
这时中央美院的设计部门交上来的方案也是以天安门为主体。而他们所设计的天安门周围有齿轮,有绶带等物。而在国徽的背面还有世界地图。
最终的决定可以说双方的设计图都各有特色又有不足。双方的团队于是规整在一起,大家共同设计图案。
清华团队似乎很难体现崭新的中国,而中华美院给出的方案又缺乏对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表现。
所以两个团队取长补短,把两家之长融合在了一起。可这个方案大家都觉得哪里欠缺了。而国徽的图案递交给周总理过目的时候,他就将大家的困惑一一解答。
当时观察力细腻的周总理看到双方在拿农作物做装饰的时候都选了北方的小麦而将南方的水稻给忘得一干二净。所以周总理觉得应该将隧道的也添加上去,做代言才能体现了全国人民的统一之行。
于是双方的设计图都对国徽的设计图案进行调整,最终将国徽的庄严和展现生命力的巧妙构图进行了融合。于是新的国徽诞生了,以天安门为主题,每一个色彩的细节都具有意义。
在1950年的时候,毛主席对国徽的设计方案相当赞同。而后来在讨论会议上一致通过了国徽的方案,在当年的秋天正式向全国公布。
当时的林徽因已经病重,但她为了能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不惜日夜辛劳。这是为了自己的工作而负责,更是为了国家与人民。而这枚国徽的设计成功也蕴含了全国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参考资料:1·澎湃网-《林徽因:那些洒在国徽里的光阴》2·京报网-《人民大会堂东门悬挂的国徽,去年换过一次,70多年前首枚国徽设计就与清华有关》3·凤凰网-《梁思成徐志摩不是情敌是好友 国徽设计图样亮相》4·人民网-《军事专家解读:国旗国徽诞生的故事【2】》
5·中国新闻网-《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形象设计史料展出》
我最近总刷到林微因,什么情况?
第一次推送给冰心带老陈醋的才女
贞洁烈女
林氏满门忠烈
这地图固定了怎么开疆扩土啊,小家子气!
林先生千古
没人看地图不一样吗
颜色又多,色彩搭配又不好看,图形又不对称
太繁琐,细节太多
林的设计拘谨,不大气
汉唐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