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2002年深冬,珍宝岛上寒风凛冽。61岁的孙玉国站在这片曾经浴血奋战的土地上,凝视着飘扬的五星红旗,思绪回到了33年前那场惨烈的战斗。
乌苏里江旁这座形似元宝的小岛静静地卧在江心。西距中国岸边两百米,东离苏联岸边三百米,小小一座岛,却有一段无法忘却的记忆。
侵犯边境孙玉国的军旅生涯始于1961年。那年,这个在沈阳冶金机械厂工作的十七岁少年穿上了军装,从公安总队的新兵,一步步成长为边防站的站长。
1965年,他担任了亮子边防站站长,珍宝岛就在他的管辖范围内。
谁能想到,这个仅有0.74平方公里的小岛,会成为一场震惊世界的战役的发生地。而更没想到的是,这个普通的边防站长会在战斗中成为十大英雄之一。
1969年,这条边界线上,苏军已经多次侵犯,之后前苏联边防军突然调集大量兵力,分两路向珍宝岛发起进攻。他们的战术很明确:包抄分割,企图一举歼灭驻守在岛上的中国军队。
敌人的战术很狡猾,他们想利用两面包抄的方式,切断我军的退路,在这个狭小的空间内围歼我军。局势一度十分危急,但我军将士没有退缩。
在这个寒冷的早春,乌苏里江的冰层上,展开了一场惨烈的较量。
守卫者的荣光战斗开始后,在孙玉国的指挥下,我军仅用一个多小时就将入侵的苏军击退,用铁血的方式捍卫了国家尊严。
但苏军不甘心失败。他们蛰伏了十几天,精心策划了一次更大规模的进攻。3月15日,他们调集了二十辆坦克、三十多辆装甲车和二百多名步兵,从珍宝岛北部发起猛攻。
面对来势汹汹的苏军,我方先是以理服人,向对方提出严正警告和抗议。当外交手段未果后,我军立即转入战备状态。
在那场惨烈的战斗中,我军将士凭借过人的智慧和勇气,巧妙利用地形优势,顶住了敌人六次炮火袭击,击退了三次地面进攻。每一次交锋,都彰显着中国军人的英勇无畏。
这场胜利,让孙玉国有机会以中共九大代表的身份,从乌苏里江边直赴北京,向党中央汇报边防战况。那是对他战功的最好褒奖。
在他33岁那年,还被提拔为沈阳军区副司令。42岁时,孙玉国被调任沈阳军区后勤部下属兵工厂副厂长。虽然离开了战斗第一线,但军人的本色从未改变。即便已经脱下军装多年,那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依然滚烫。
对他来说,珍宝岛不仅是一段战斗的回忆,更是一生难忘的精神寄托。
英雄暮年晚年时光里,孙玉国也活出了另一种精彩,这位曾经的战斗英雄,后来成了一个“贪享生活”的普通老人:爱吃肉,爱喝两口烈酒,总喜欢凑个热闹。
闲暇时,或是在河边安静地垂钓,或是执笔练习书法,又或是和老友搓上几圈麻将。
儿女都已成家立业,膝下承欢的日子让这位功勋老兵倍感欣慰。但在这安详的生活中,他从未忘记那些并肩作战的战友。
只要一有空,他就会去看看还在世的老战友,他们相聚时,总是不由自主地聊起那段峥嵘岁月。话题从当年的战斗,聊到如今的发展变迁。每每说起那些永远留在战场上的弟兄,老人的眼里总会泛起泪光。
2002年,他重返宝清县珍宝岛烈士陵园。站在战友的墓碑前,三十多年前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
那些战火纷飞的画面,并肩作战的情谊,永远定格的年轻面庞,一幕幕都那么清晰。
"请在这里给我留块墓地。"望着熟悉的名字,这位昔日的英雄恳求道。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请求,而是一个老兵最后的心愿:生前守土卫国,死后与战友相伴。
即便已是暮年,生活安详美满,那份对战友的思念,对祖国的赤诚,始终没有改变。
参考资料:
双鸭山市人民政府:《战斗英雄孙玉国来宝清县祭扫珍宝岛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