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先进》孔子:我要我的自由

噩噩文化 2025-01-08 22:08:52

孔子的生活与成就 | 1687年.巴黎

〽️古无私人著作

论语 | 四书辑释大成.论语.二十卷.元.倪士毅辑释.日本文化九年覆刊元至正间日新书堂本

古无私人著作。孔子在春秋晚期,也只是述而不作,《论语》并非孔子自作,而是弟子转述。应该是曾子在传孔子的学问教学生的时候,学生的笔记集合,所以《论语》开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曾子学生的口气。

什么时候开始有私人著作了呢?战国。

屈原《离骚》、《九歌》,李耳《老子》,庄周《庄子》,孟轲《孟子》,荀况《荀子》等等,诸子百家是从战国才开始,私人著作大量出现,百家争鸣,一发不可收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农家、兵家、纵横家、阴阳、术数、方技等等。不过常应在嘴上的,大致儒、道两家。

有意思的是,孔子的祖先是宋国人,墨子是宋国人,庄子是宋国人,老子论起来是楚地人,近宋。武王伐纣灭掉商朝,将纣的儿子武庚封在商丘,殷的故地。后来武庚和管、蔡叛乱,周另封纣王庶兄微子启,国号宋。所以宋国是殷的遗族聚集地,能不能说宋影响了春秋时期的新思想呢?

幸亏有一本议论体的笔记文本《论语》留下来了,使我们即使不了解儒的来源,也可以对孔子这个具体的人的思想脉络有清楚地了解。

〽️未知生。焉知死

丑次同车 | 孔子圣迹图.明版彩绘绢本.孔子博物馆藏

孔子是中国文明史上一个关键的觉醒者。

孔子的觉醒首先表现在“子不语怪力乱神”。怪力乱神可以四字分读,怪、力、乱、神。这四样,几乎概括了巫时代的蒙味。孔子虽然不语神,但是语天,孔子数次说天杀我,表达极端的情绪。

在孔子的概念里,神和天是区分的。可见孔子时代的社会中,动不动就是怪力乱神,所以学生特别记下来老师不语怪力乱神。大概不少学生经常问孔子这方面的问题,都被撅回去了。

《论语·先进第十一》 | 宋.朱熹.著.明正统时期经厂刊本

例如子贡有一次问孔子人死后是怎样的,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这有点儿搅,知生并不是知死的必要前提,但读得出孔子的不耐烦。

不过孔子说过祭神如神在,就是说你如果祭神的话要主观上承认有个神在那儿,这其实是在说诚,你心里不信的事儿,做起来不是骗自己吗?你连自己都骗,其他就更甭说了。我们现在看,这是心理学式的回答,而非实证。

子不语怪力乱神,那么子语什么呢?孔子被记录的最多的是讲仁。

孔子没有一次讲到仁的时候是重复的,都不一样。因此说找不到孔子对仁的定义。这令当时的人很困惑。

孔子能体会出每一个来问仁的人,都是带着不同的状态来的,因此针对来者的不同状态,做出适当的回答。孔子当然可以省事,将仁的定义挂在门口,来者仰观即得。

仁是一个比较低的境界,却是一个在公元前500年时了不起的觉醒的起点。对先秦,我们要注意的是起点。

〽️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第十二》 | 宋.朱熹.著.明正统时期经厂刊本

孔子讲得多的还有礼。孔子讲礼,最为后人利用和议论的是如下一段: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回请教仁,孔子说克制自己按礼的规定去做就是仁。什么时候能够克己复礼,天下就实现仁了。做到仁是要靠自己。颜回问具体怎么做呢?孔子讲了四个不要。颜回说虽然我没明白但是觉得好厉害,那就按您说的来吧。

第一,每个问者都有具体的状态,颜回有自己的状态,就是“不敏”。孔子知道颜回的这种状态,所以也不说玄的,就是教他怎么执行,四个不,都是回避。

第二,本来是关于仁的问题,孔子却扯到礼上去了。礼是什么?礼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定,礼的仪式则根据文化的不同而不同。

二龙五老 | 孔子圣迹图.明版彩绘绢本.孔子博物馆藏

礼的本质应该是对占有资源和分配资源行为的限制。礼是制度,制度建立了,无所谓谁当政!都一样。

宋襄公是按规矩来指导战争的。如果说他蠢,那正说明当时的礼制开始崩坏。礼崩乐坏的意思是,人的本事比动物大,大到可以毁弃礼法,对同类完全释放攻击力。

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孔子是连以俑代人殉都是不能容忍的。

〽️孔门狂士曾点

《论语·先进第十一》 | 宋.朱熹.著.明正统时期经厂刊本

再看《论语·先进》的这一段: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平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弟子陪孔子坐。大概是都不言语,孔子就说,别因为我年纪大我不说话你们就不敢说话。你们常说可惜没有人了解自己啊,好,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打算做什么呢?

子路赶紧说,有千乘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外国又来侵犯,再遇上饥荒。让我治理这种国家,三年功夫,就可以让人人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又问冉有,冉有说: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我去治理,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至于礼乐教化,那就是贤人君子的事了。孔子再问公西华,公西华说,我倒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吧。做宗庙祭祀的事儿,或者是在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场合中,穿礼服,戴礼帽,做个赞礼的人吧。

孔子于是问曾皙。曾皙像谈话节目后边的那个现场乐手,一直在弹瑟,听到老师问才慢慢停下来,说我和他们三个人不一样。孔子说没关系,各言其志,你也说说。

曾皙说:晚春时节,春装置办好了。和五六个大人,六七个小孩,到沂河边洗个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最后一路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和曾点想的一样啊。

楛矢贯隼 | 孔子圣迹图.明版彩绘绢本.孔子博物馆藏

皙是曾点的字,曾点是“吾日三省吾身”的曾子的父亲,爷儿俩都是孔子的弟子。曾皙号称孔门狂士,从来没想过毕业去上班。

下课后子路、冉有、公西华出去了,曾皙留下了,问孔子那三个人说的如何?孔子说,各言其志吧。曾皙说那您为什么哂笑仲由呢?

哂是一种不以为然、姑且听之的表情,严重的时候就是冷笑。仲由是子路的名。

孔子说,治国以礼,他说起话来不谦虚,所以笑他。难道冉求讲的不是国家?何以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盟会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吗?公西赤说他只能做小相,谁又能做大事?

赤是公西华的名,古人当面称名是不尊重,只有师尊父母可以,一般人当面称对方的字,不会冒犯。

这篇文字,有点难懂,到底是在讲什么。关键点在于孔子为什么说“吾与点”。

归田谢过 | 孔子圣迹图.明版彩绘绢本.孔子博物馆藏

我们来反推一下当时的状态。当时应该是孔子讲了一些关于礼的问题,之后弟子们开始沉默,大概是各有所想吧。沉默得大概时间有点长,孔子就说你们说话呀。子路直率,一下子就说了,其他人是孔子点名问的。三个弟子孔子都没评价,只是对子路哂了一下,只对曾点的话表示认同。散学之后,曾点不走,偷偷问孔子对三个人的看法,孔子有点不置可否,曾点追问为什么对子路哂笑,孔子才逐次点评,但没有说为什么同意曾点的表达。

曾点是在场弟子中最为散适的,鼓瑟,但其实他不但听到了其他人的言其志,而且观察到了老师的反应。当孔子最后问到曾点的时候,他不是立即回答,而是慢慢结束弹奏才讲出自己的不像志的志。之前的时间里,曾点一直在弹瑟,孔子也没制止,要知道孔子自己就是无日不弦歌的,他最后才问曾点,应该是从曾点的弹奏中听出了什么。所以曾点弹奏的是什么,应该是解开“吾与点”的帮助之一,可惜我们听不到。

有学者认为曾点说的“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这一段,是有关祈雨的祭礼。这有道理,因为之前其他弟子在言其志中都涉及到礼,曾点应该也会说到礼。更多人认为曾点说的是春日游,宽一点理解,也是可通的。汉代的王充认为曾点的说法不对,周代的三月尚冷,下河洗澡是不可能的。

历代注疏者常出这种问题。要知道,曾点是对老师孔子说的,孔子是教授礼的专家,曾点说完后,假如说得不对,孔子会提出纠正的,更何况曾点说的就是鲁国家乡的沂水,孔子焉能不知!因为曾点表达的是一种状态,孔子当然不会做任何纠正,只是喟然叹曰吾与点。还是那个关键点,吾与点,与的是什么?

是自由状态,尤其是内心的自由状态。

你们不妨再读一遍:“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曾点的愿望描摹,而非实事指陈。孔子也明白这其实是诗,以诗言志。所以孔子的志,也就是终极目的,是人的自由状态。

舞雩yú:本是干旱时请求神降雨的宗教仪式,后来也许为了更能确保农作的成果,乃于季节之前举行,以防干旱的侵袭。到了春秋时代,舞雩成了例行的祭典及盛会。到孔子时代舞雩已经变成一种轻松快乐的娱乐节目,一点也没有愁眉苦脸以待雨的景象,想来那时水利灌溉设施已有长足的进展,不必太依赖降雨了。

〽️大觉者

孔子 | 历代君臣图鉴.清代拓本

孔子作为轴心时代的觉醒者,他在觉醒的开始时,就表达了觉醒的终极。了不起,真的了不起!几乎二百年后的庄子也了不起,但是对孔子多有揶揄,应该是没有深察孔子对内心自由的终极表达。这也反观出公元前500年的孔子,在内心自由这个问题上没有对话者。所谓孤独,此即是也,所谓强大,此即是也。

我在前面的课上说,仁,只是一个起点,就是相对终极而言的。孔子在这里无异于说,你们跟我学了这么久,不可将仁啊礼啊当作志,那些还都是手段,可操作,可执行,也需要学啊修啊养啊,也可成为某些范畴、某些阶段的志,但志的终极,是达到自由状态啊。

〽️子见南子

《论语·雍也第六》 | 宋.朱熹.著.明正统时期经厂刊本

孔子一生大概就是两点,一是讲仁,一是教礼。孔子是遵从周礼的。《论语》里还有个著名的故事,子见南子,一直被当成有暧昧意味的段子。

当时师徒们在卫国已经有些日子了,卫灵公对用他们还是不用他们,不置可否。南子是卫灵公的妻子,应该是属于现在说的白富美,常常和卫灵公坐在马车上勾肩搭背招摇过市。孔子曾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我没见过像好色那样地好德的人。

那么孔子去见了南子,出来之后,子路不高兴了,孔子就发誓:我如果做了那种事,天罚我好了!天罚我好了!

跪受赤虹 | 孔子圣迹图.明版彩绘绢本.孔子博物馆藏

所有有关孔子言行的文字中,从来没有孔子是怎么解决自己性问题的记载,包括他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时期。为什么?很简单,性的问题在周代,不是问题,看《诗经》就知道了。性在什么情况下会成为问题?前面讲周武王伐商纣王的时候讲过了,牝鸡司晨对周来说,也就是女人干政,是不允许的,是周礼所禁止的。因此孔子见南子,子路不高兴,是子路认为老师可能忍不住了,去托南子吹吹卫灵公的耳边风,说说枕头话,解决一下究竟用不用我们的问题。孔子是教礼的,被子路误解为违犯周礼,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会向弟子发毒誓,而且两遍。

我们现在好像只有色情的想象力了,如果是这样,我们应该想象孔子出来,子路开玩笑才对,老师您这把年纪还挺行的啊!但这就涉及孔子说的女子和小人难教养,近则不逊远则怨了,但子路不是小人。

从这样的角度去认识原始儒家孔子,去读《论语》,就好理清其中哪些是当时性的,哪些是阶段性的,哪些是有范畴界限的,哪些是终极的。孔子认为人都是要教化的,实际上是认为人性恶。

〽️荀子和董仲舒

历代圣贤半身像册.董仲舒 | 历代圣贤半身像册.绢本设色.南薰殿旧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荀子不是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而是知其可而为之,于是创建帝王术。这个帝王术的原意是,活王称帝既然不可阻挡,那么就将周的文化价值系统加入进去,相当于现在的转基因工程概念,即使称帝成功了,还是受到礼的制约,不会那么专制,刻薄寡恩。刻薄寡恩是司马迁对法家的评价。

荀子有两个学生,一个是李斯,一个是韩非。

《韩非子》好文采,寓言多,是解闷儿的好读物。

这个帝王术,是董仲舒完成的,一直用到清朝结束。董仲舒才是真正完成原始儒家异化的人,这之后孔子才被封王称圣。

荀子 | 唐.杨倞注.日本平安书林1745年翻刻.明嘉靖时期顾氏世德堂刊本

听一个杂家说闲片儿是最有意思的事情,虽然这些闲片儿不成系统,或者论据不那么考究。

阿城的这套讲义大概讲了三个问题:

一天极

二儒道

三人类迁徙史

关于天极这个题目,之前从未曾听说,因为我对考古没有兴趣,也没怎么去过博物馆,因此那些复杂的纹饰对我来说无异于天花乱坠。看完他说现在有些懂了,但是那个饕餮我楞是看不出来怎么是两个侧面拼在一起?虽然我能看懂五子十童图,没想到的是这些古老的文化竟然存在苗族人的服饰中。

二关于儒和道孔子和老庄的评论,对我来说也很新鲜,并且希望多看到一些关于这些东西的东西。

对于人类迁徙以前真的不知道大家都是从非州大陆出发,经过几万几十万年散布到全球各地的,并且中国人是从大陆架迁徙到了现在的大陆——之前的高原。

2017年3月24日下午

阿城作品 | 中华书局.谈虎斋藏

阿城 | 在中央美院讲造型

在中国,一个哲学,一个历史,都是一生做不完的学问,而且注家如蚁,派别林立,板儿砖如雨,有硬伤立刻出局。

参考书目:

阿城《昙曜五窟》

钱穆《论语新解》

0 阅读:1

噩噩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