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今日俄罗斯RT报道,2月24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由部分西方国家和乌克兰发起的反俄决议草案,要求俄罗斯立即、彻底、无条件的从乌克兰领土上撤出所有军队。

联合国大会在俄乌冲突三周年之际通过的这份反俄决议,看似是西方阵营的又一次“政治正确”表演,实则暴露了国际秩序中深刻的裂痕与算计。
尽管决议以93票赞成通过,但美国、以色列等18国投反对票,65国弃权,这种投票分布远比表面结果更有深意,它折射出大国博弈的底层逻辑正在重构,而乌克兰问题已沦为各方利益交换的筹码。
美国这次投反对票,与其过去三年高举“反俄大旗”的姿态截然不同。这种转变的核心动因在于特朗普政府的战略收缩。
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对乌援助大幅缩水,甚至提出以乌克兰矿产抵债的争议协议,而此次联大投票前,美国曾施压乌克兰和欧洲撤回决议,失败后转而提出自己的“和平决议”,试图主导停火谈判。

美国反对乌克兰提案的关键点在于措辞。乌克兰版本将冲突定义为“俄罗斯联邦全面入侵”,并要求俄军无条件撤出,这直接堵死了谈判空间;
而美国草案刻意模糊责任,仅呼吁“迅速结束冲突”,目的是为美俄私下和谈铺路。这种“既要反俄姿态,又要实际利益”的矛盾,正是美国外交实用主义的典型体现。
此次投票最戏剧性的场面,莫过于美欧在联合国的公开对立。欧洲坚持在决议中加入“俄罗斯侵略”“乌克兰领土完整”等强硬措辞,而美国不仅反对欧洲的修正案,甚至威胁要否决安理会相关提案。
这种分裂源于战略利益的根本冲突:欧洲需要持续削弱俄罗斯以保障安全,而美国急于从乌克兰抽身,集中资源应对亚太局势。
特朗普近期推动的美俄秘密会谈,更让欧洲担忧被排除在和平进程之外,沦为“棋盘而非棋手”。这种信任崩塌,可能比决议本身对西方联盟的伤害更大。
俄罗斯的“意外收获”:敌人的敌人未必是朋友尽管决议通过,俄罗斯却从美国的反对票中嗅到机会。俄外长拉夫罗夫直言“和平之路不易”,实则是暗示美国已默认俄罗斯的谈判条件,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
俄罗斯的算盘很清晰:利用美欧矛盾,将乌克兰问题从“俄vs西方”转化为“俄美交易”,从而在领土和战略安全上争取最大利益。
但风险在于,美国的态度反复无常,今日的“支持”可能随时变成明日的背刺,正如其在叙利亚和阿富汗的所作所为。
中国、印度、南非等65国投弃权票,反映了许多国家对“选边站队”的抗拒。中国代表明确表示支持和平谈判,但反对将决议政治化,这种立场既维护了劝和促谈的原则,又避免卷入美俄欧的混战。
印度等国的沉默则更多出于现实考量:既不愿得罪俄罗斯(能源和军火依赖),又不想挑战西方(科技和投资需求)。这种“中间派”的壮大,实际上削弱了西方所谓“国际社会”的话语垄断。
联大决议虽无强制力,但此次投票暴露出联合国机制的深层矛盾。一方面,美国能用“一票否决权”在安理会封杀欧洲提案,却在联大被盟友“背刺”;另一方面,乌克兰试图用决议施压俄罗斯,却反遭美国拆台。

这种混乱局面,本质上是旧有国际秩序失能的体现,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成为冲突当事方,联合国便沦为大国博弈的秀场。未来的出路或许在于强化区域性协调机制,而非依赖已被掏空的全球性框架。
这场投票的真正赢家或许是现实主义者:它证明没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美国为战略收缩不惜背叛盟友,欧洲为安全焦虑坚持对抗,俄罗斯在夹缝中寻找生机,而中小国家在沉默中观望,这就是当今国际政治的残酷真相。
乌克兰问题终将过去,但大国博弈的剧本,仍会在新的舞台反复上演。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