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投资,是今天宏观经济面临结构性问题的主因

罗sir财话 2024-11-02 17:37:26

除了人口问题之外,今天宏观经济面临的几乎所有结构性问题,可能都是由“过度投资”带来的。

从9月末开始,央行、财政部、发改委,都分别出台了一些救市措施,其中就包括降准降息、向银行注入更多资金和支持房地产等等。

很多人疑惑的点在于为什么要等到9月份,第三季度经济增长数据出来后,大致上为我们解答了这一点,第三季度我国GDP增速为4.6%,尽管已经很高了,但这依然是2023年3月以来的最低增速。

宏观上的增长压力,可能在最后一个季度里,还要加剧。

经济增长的放缓,压力之大远超想象。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会在9月末密集推出一揽子的增量措施,其目的就是为了刺激经济。

回顾今天宏观经济所面临的结构性问题,我们有必要弄清楚的是,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

这一切,都还要从2008年讲起。

2008年的次贷危机席卷全球,这极大程度上冲击了我国的外贸行业,欧美遭受全球金融危机,外需疲软,而我们刚刚加入WTO不久,外需疲软就意味着内部危机,因此在当年推出了一个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

那一年,我国的M2只有47.52万亿元。

大规模的经济刺激,帮助我们度过了外需疲软的阶段时期,并帮助我国的基建不断完善,在这个持续数十年的过程中,我们也几乎奠定了基建投资、地产投资的发展路径。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所有的结构性问题,都是在那个时期内集中堆积的,如今到了显露出来的时候。

到2012年,四年过去了,我国的M2就突破了百万亿,也差不多是在那个时间段,我国超越了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那一年,我国的人均GDP只有6000美元。

此后M2急速增长,从2012年的第一个百万亿到2019年的第二个百万亿,仅仅只用了七年时间;而第三个百万亿,则只用了四年多时间。

印钞机开的冒烟了,为什么?

我们的经济体量大,每年要想维持增长,在全要素生产率没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下,GDP的直接增加,就体现在M2上面。

M2的增加如何反哺到市场中呢?

其实靠的就是信贷。事实上,早在2012年到2013年,我们就曾短暂陷入流动性危机之中,通过不断发行M2,但资金去不了实体经济民营企业,大部分存在了银行或流向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对社会的就业增长,贡献其实是非常低的。

信贷自上而下是好的,但银行为了自控风险,更愿意把资金贷给国有企业、贷给不那么缺现金的大企业。

房地产的崛起,也刺激了M2的加速。

普通家庭半辈子的积蓄,首付后向银行贷款三十年,在这个过程中,货币就被创造出来了,金融系统以房地产为锚,地方又以地皮为锚,此刻企业端、居民端、地方端的债务不断增长,共同撑起了一个庞大的债务泡沫。

当房子开始缩水,压力由企业端传导到银行、地方,新债难加、旧债难还,宏观上还要求增长,这个时候,一个经济体要想维系增长,不得不依靠传统的消费刺激增长。

但居民还有消费能力吗?

他们被房子透支了未来三十年,此刻早已经没有了消费能力。

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一切:PPI(工业出厂价格指数)已经连续下跌了23个月,差不多已经是两年时间,CPI微弱增长,整个宏观上的流动性陷阱非常强烈。

地方面对百万亿的隐形显性债务规模,不得不开启“远洋捕捞”,又加剧了民营企业的经营状况。

企业没钱、居民没钱、地方没钱,这三个部门全部还面临着高额的负债,那么钱去哪里了呢?

答案是投资。

企业的钱投给了未来、房子,居民的钱投给了未来、房子、地方的钱则投向了大量的基建,招标、修路、架桥,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资金被耗散掉了。

某地一个耗费几个亿建造了一座高铁站,但该城市只有几十万人口,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建造高铁站完成几年后,一张票没有卖出去。

类似的,给河道贴瓷砖、修建巨人建筑又拆除,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当过度投资严重溢出,带来资源的耗散和巨额债务的时候,我们转头想到了刺激消费,但奈何此刻居民端和企业端也在“过度投资”,刺激消费无处谈起,今天的产能过剩也需求疲软,也就成了难解的结构性问题。

而这一轮刺激措施效果如何,也是见仁见智的事情。

最近在华盛顿举行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年会期间,各国央行行长和财政部长都对此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美国财长耶伦说,迄今为止的刺激计划还没有解决产能过剩和国内需求疲软等最紧迫的问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则警告,若不采取措施来提振国内消费,未来的年增长率可能会“远低于”4%。

巴西财长阿达德则表示,刺激措施存在“不安全性”。

客观来说,难是肯定的,没钱怎么刺激消费?这当然很困难。

我国家庭消费占GDP比重仅仅只有39%左右,这个比例连隔壁的印度都达不到,而美国这个数字是69%,为什么我国的比重会这么低呢?

因为我们把资源主要导向了投资,这也是过度投资带来的弊端。

一个人的消费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当消费不那么高的时候,几乎也意味着人们的收入不会太高,今天我国月收入3000以下的有10亿人,尽管这10亿人包括老人小孩,但考虑到月收入3000以上的仅仅只有4亿人,消费不足的弊端,已经充分显现。

投资的本质,是为了未来拥有更高的收入和更便捷更低的交易成本。我们也享受到了投资带来的好处,例如便捷的高铁、更廉价的物流催生电商的发展等等,但过度投资的后果,也不低。

今天的降息、降准,乃至发行中长期国债都是正确的,但这些措施最终能否帮助家庭增加更多消费才是关键。

而这,就牵扯到是否要“直升机撒钱”这一问题的讨论上来。

过去我们投资,把资源用在改善基建、房子和其他行业上来,忽略了家庭收入占比乃至消费的重要性,最终越来越便捷的交通、物流,但却没有带来更高的收入。

在收入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居民端也面临着房贷的生活压力,消费不足,再多的产能卖不出去,也很难刺激经济增长。

这是今天宏观经济问题的核心。

要想刺激消费,在不发钱的情况下,就要提高收入,但要提高收入,就需要对经济进行转型,这是一两年之内很难做到的事情。

过去我们投基建,投产能投各种能够投资的一切,但经济学家熊彼特早在20世纪就预言,投资投的是未来,追求的是高回报,当所有公司所有资源都投入到那一个里面去的时候,那么产能一旦实现,将不会有任何高回报。

过去我们关注产能,但今天产能过剩已经引发了企业端的疯狂内卷,电动汽车看起来是一门利润颇高又能够实现转型的行业。

但随着越来越多玩家的加入,它的高回报最终也会带来高亏损。今天国内的一众新能源车企,能够盈利的寥寥无几,能够实现较高利润的,更是几乎没有。

要想提高消费,除了收入之外,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今天欧美普遍实行的福利主义,在医疗、教育等方面减轻人们的负担,负担小了,自然也会有更多的能力去消费。

过去我们没有把过多资源投入到消费、福利上面,今天我们还有这样的机会;把消费占GDP比重提上来,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消费、福利而非基建上面,我们才可能扩大消费,实现“产消平衡”。

越重的负担,就意味着越少的消费;而越少的消费,就会带来就业、产能乃至债务上的问题,今天我们还有这样的时间去改善去转变思路。

这一点,大约也要等到美国大选之后。

end.

作者:罗sir,关心经济、社会和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好奇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0 阅读:8

罗sir财话

简介:乐观的悲观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