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窝之后,什么时候才发窝?这是一个不能不讲前提条件就可以下定论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水域鱼的密度,还涉及到所打窝量的多少。再细说还涉及到窝料是状态和味型的问题,所以这是一个不同变量导致不同结果的比较复杂的事情。下面我就假设几个条件不变,只从窝料量的不同来说说,打窝后什么时候发窝,什么时候上鱼最快、最多,什么时候是上鱼的高峰期。

我们假定水域鱼的密度一般密度不大,但也不算太小,通过打窝是能够把一定数量的鱼诱到窝子里来的。再假设我们的窝料就是大家常用的酒米、麦粒、或老谭杂粮窝料。在这个前提条件下,我们打窝之后,什么时候发窝,就取决于窝料量的多少和打窝的方式了。
为什么说,发窝的时间长短取决于打窝的量和方式呢?首先我们要知道,鱼在一大堆窝料面前和少量窝料面前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在少量一点点食物面前,鱼是没有多少警惕性的,看到少量一点点食物,鱼不会在食物面前转悠观察半天,才去吃这个食物,而是当它们发现食物后很快就会去上前触碰食物,甚至直接吃掉食物。
而如果是遇到一大堆食物,是鱼在自然界很少见到的,一大堆可以吃的食物,那鱼就会产生很高的警惕性。它们的通常表现就是长时间围着食物转悠,经常是一会靠近食物,一会又远离窝子。这样反复多次观察之后,感觉没什么危险才会靠近食物,通常是在一大堆食物面前,捡最外围的食物吃,从发现食物到到观察,再到吃食物的过程的长短,和鱼的大小成相关性,鱼越小,这个过程越短,鱼越大这个过程越长。当然和鱼种也有一定关系。像鲤鱼,特别是大个体的鲤鱼,从发现一大堆食物到观察,再到吃食物,这个过程相当的长。有的甚至长达两三个小时。
我们不说大个体的鱼,就说鲫鱼这类小个体的鱼,它们才发现一大堆食物时,转悠和观察的时间不算太长,但是当面对一大堆食物时,它们一旦开吃,就会慢悠悠地从食物外围捡着吃,对于我们在窝子里的钩饵,鱼并不会在意,在无数窝料面前,鱼所吃到的大概率是窝料。一对钩饵,被鱼吃到的几率是非常小的。即使有一大群鱼进窝了,吃到钩饵的几率仍然很小。从这个意义上说,窝量打的太多,鱼进窝了也钓不到鱼,即使有鱼吃到钩饵,能钓上来,也是碰运气,是恰巧一条鱼吃到了钩饵。这个概率是很低的。
那么是不是窝料打多了,就一直钓不到鱼,或者说只能钓到很少的鱼呢?不是的。实际情况是,当窝子里的窝料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被进窝的鱼消耗掉很大一部分,鱼在吃到钩饵上的几率开始增大了之后,我们才会开始上鱼,而随着窝料的不断减少,上鱼的频率也会随之开始加快。也就是说,由于窝料量大,前期进窝的鱼不会被钓上来,随着不断诱来鱼,积少成多,在窝子里的鱼相对也就越来越多,当这些鱼把窝料越吃越少时,吃到钩饵的几率越来越大,直到窝子里没有多少窝料了,上鱼的频率就会达到高峰,这时就是所谓的发窝,甚至连会竿上鱼。直到窝子里的鱼被越钓越少,上鱼的频率才会慢慢降低。
如果这个时候感到鱼吃口少了,又补大量的窝料,那结果是可以预料到的,那就是停口,而且停口的时间会很长,因为即使窝子里还有一些鱼,这些鱼又会开始吃窝料了,而吃不到你的钩饵上了。
从以上情况看,不管是开始打窝,还是后期补窝,钓中小型鱼,都不适合打重窝和补重窝。除非打窝后前几个小时不钓鱼,等发窝了之后再下竿。或者是打隔夜窝,才适合打一个重窝。要么就是钓大鱼长时间守钓,打大窝、打重窝那是必要的。
看了以上内容,打窝后什么时候发窝,应该有了一个概念了。那么怎样选择打窝的量和打窝的方式,完全根据自己的钓什么鱼,钓多长时间来选择才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