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7月份5号那天,《中国枪支管理新规定》在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第二十次大会上获得通过,然后就在那年10月1号开始生效了。打那以后,咱们国家就有了有史以来最严的禁枪令,普通老百姓要是拿枪,那就是犯法的了。
这条法律里头,第一章叫做《总则》,里面第三条讲得很清楚:
国家对枪支实行严管政策。不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非法拥有、制作(含改造、组装)、交易、运送、租赁或借出枪支。政府会重罚那些触犯枪支管理法规的犯罪行为。每个单位和个人都有责任举报枪支管理违规情况。国家会保护举报人,并对在举报枪支管理犯罪中有贡献的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警察不一会儿就到了老人家,直接跟老人说:“大爷,我们得到消息,说您这儿有枪。现在国家规定,个人不能私藏枪支,所以我们希望您能把枪交给我们处理,我们这次来就是为了这个事儿。”老人听了有点懵,但他还是转身进了屋,拿出一个盒子。打开一看,里面有两把擦得发亮的枪,还有一把挺锋利的匕首。
这两把驳壳枪,一看就知道是老人心头的宝贝。老人跟民警说,这两把枪和那把匕首跟了他好些年,他几乎天天都会拿出来擦一擦,实在舍不得交出去。话罢,老人又从盒子里翻出一张手写的证书,那是解放军6202部队发的持枪证明。
说白了,老人家带着两把枪和一把匕首,这事儿是合法的。民警看到了,也没啥好说的。等他们知道了这两把枪和匕首背后的那些事儿,对老人家那叫一个佩服。从那以后,老人家就把枪和匕首好好收着,再也没人让他交上去,这一晃就是七十多年了。话说回来,这老人家到底是何方神圣?咋就能带着两把枪呢?
滕西远老爷子,手里总爱拿着两把枪,他的名字你可能听过。他年轻时候的故事,那叫一个感人。那两把枪和匕首,都是他打仗时候立下的功劳。滕西远啊,1925年10月出生在山东莱芜县山阳村的一户穷苦农民家里,家里有五个兄弟,他排行老三。
在那个兵荒马乱,外国势力欺压的年代,滕西远家里头常常是吃了早饭愁晚饭。滕西远年纪还小呢,爸妈就因为生病走了。家里头再这么待下去,怕是要饿肚子饿死。滕西远的大哥二哥,就偷偷地去参加了革命队伍,时不时还能往家里带点吃的回来。
滕西远受俩兄长的影响,慢慢明白过来,中国共产党带着的队伍才是真心帮穷人的,这让他心里头有了参加革命的念头。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打响,滕西远的老家没多久就成了日军“扫荡”的地方,他亲眼撞见好几次乡亲们被残忍杀害。
滕西远才十来岁大,眼瞅着身边一个个熟悉的乡亲们惨遭杀害,他下定决心要投身革命,就这么加入了县大队的锄奸队。滕西远常装成出去要饭的样子,给八路军、地方上的民兵还有支队打听消息。他个子不高,皮肤也黑,敌人根本不会多瞧他一眼,这样一来,他还得了个“滕黑子”的外号。
滕西远因为多次搞来重要情报,被领导好好夸了一番。有次,咱这儿早期党组织的头儿刘子政,要给大家开个战前打气会。刘子政站上台就说:“我看你们一个个都想当大英雄,但你们晓得啥是真英雄,啥又是熊包吗?依我看,谁能一刀砍下小鬼子的头,谁就是咱们的大英雄!”
滕西远当时也在那儿,他被刘子政说的话给打动了,心里暗暗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成为个大英雄。不过那时候,他手里头的家伙什儿就一把匕首,长度也就20厘米。到了1940年的某个晚上,有一队日本鬼子从北山阳村那边开始,一路经过青杨行、王胡同、桃花峪、石龙口,朝着东乡那边进行了个大扫荡。
日军走到哪里都干尽坏事,抢粮食、烧房屋、抓年轻人去当兵,谁要是敢反抗,就直接被杀掉。在北山阳村,有个猎人实在看不下去了,他拿起家里的土炮,对着日军就是一顿猛轰,把他们的脸都给打脏了。日军这下可气坏了,立马就把滕西远的叔叔腾深远、堂兄腾锡徒,还有另外三个革命的人给抓走了。
滕西远和他的两个战友那会儿藏在猪圈棚顶上面,日本鬼子“扫荡”村子时愣是没找到他们,不过他们倒是能把鬼子的一举一动看个清清楚楚。藏了没多久,滕西远瞅见一个鬼子落了单,那家伙扛着枪,转悠到猪圈边上开始搜查起来。
滕西远朝两名伙伴眨了眨眼,接着从屋顶一跃而下,猛地扑向一个单独的日军士兵,他的战友也迅速跟上。三个人一块儿努力,把那日军给解决了。滕西远后来讲起这事儿时说:“那时候我躲在猪棚顶上,瞅见有个鬼子落单了,心里就一个念头,干掉他,报仇!”
日军士兵被干掉后,滕西远一刀砍下他的头,拿去交给了上司。这事儿一传出去,日军火冒三丈,立马派了大批人马到北山阳村来“搜捕”。多亏了有人帮忙,滕西远这才冲出重围,捡回一条命。亲手干掉日军的事儿,让滕西远在那一带迅速出了名,从那之后,那把匕首就成了他腰上的常客。
滕西远干掉几个日军后,没多久就碰上了一场硬仗。1940年那会儿,抗战打得特别难,日军和伪军疯狂“扫荡”我们八路军的鲁中抗日根据地。就在那一年,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纵队完成了整编,他们手下的第四支队抗日游击先遣大队被重新组成了四支队二团,廖容标当了司令员,胡奇才做了政委。
日军疯狂“搜刮”时,四支队总在找机会打他们个措手不及。1940年夏天刚开始,日军就派了1000多人来攻打我们的抗日根据地。四支队一得知这个消息,司令员廖容标就立马决定,在日军必经之路——莱芜县东北的杨家横附近埋伏起来。滕西远是县大队的一员,这次也加入了战斗。
5月19号那天,伏击战一开打,场面就火爆得不行。滕西远冲在最前头,一口气干掉了6个日本鬼子。这场恶战从早上7点一直缠斗到下午2点,后来直接变成了白刃战。滕西远掏出匕首,又解决了一个敌人,但他自己也挂彩了,胳膊被日军的刺刀给穿了个透。
这次偷袭行动,八路军和县里的队伍干掉了敌人100多个,打伤了150多人,还抓了3个俘虏,顺便收缴了一堆枪炮子弹。杨家横这次偷袭,动静可不小。滕西远回想起来说:“杨家横这场仗,打出的成绩,就差没赶上之前的平型关和台儿庄了。这一下子,全国老百姓抗日的心更齐了,信心也更足了。毛主席听说后,也是乐呵呵的。多亏了咱们对地形的熟悉,县大队的伤亡才没那么惨重。”
在热闹的表彰典礼上,滕西远因为表现出色,赢得了一等功的荣誉,奖励是一把驳壳手枪。司令员廖容标亲自走上台,把奖颁给了滕西远,还在大伙面前夸他说:“滕黑子,你这回可是真行啊!”那时候,滕西远才15岁,而那把驳壳手枪,就成了他最贴心的“战友”。
1945年8月那会儿,日本终于低头认输,滕西远和他的战友们心里头那个高兴啊,就盼着能早点回家,过上好日子。但好景不长,才隔了十个月,1946年6月,蒋介石就带着大批兵马朝中原解放军冲过去了,这一下子,全面内战就打响了。
想过上安稳日子,但国民党不答应。滕西远他们队伍后来改编了,他就被调到了华东野战军七纵队的一个炮兵连,当上了连长。那时候,滕西远才21岁,但在炮兵连里,他算是老资格了。没过多久,滕西远就申请加入了共产党。
滕西远觉得,能入党比拿头等功还让人骄傲。他讲道:“那时候入党仪式虽然办得急,但特别严肃。是党让我这个曾经沿街要饭的穷小子,变成了一名勇敢的战士。入了党,我就更要拼尽全力去打仗,争取胜利。”1947年7月份,为了拖住敌人,粟裕指挥四个纵队去攻打南麻地区的国民党整编第十一师,打算把他们一举消灭。
滕西远他们头一回参与解放战争那会儿,有一天,他跑到前线一个山顶边上的哨岗去瞧瞧情况。站岗的士兵跟滕西远说,山脚下的村子里有敌人藏着,时不时还有马车拉东西进进出出。滕西远一听,赶紧拿起望远镜一望,还真让他给说着了,村子里头至少有二百来号人,村口那儿还修了防御的工事,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显眼的地方还摆了几门火炮呢。
滕西远琢磨着,咱可以趁着敌人不清楚咱们的底细,来个突然袭击,直接冲山下的村子去。说起来你可能不信,滕西远手头就那么一把驳壳枪、一把小刀,哨兵那儿也就一支步枪,俩人加一块儿才3颗手雷。
两个人对战两百人?哨兵心里直嘀咕,这简直就是鸡蛋碰石头。但滕西远心里有谱,他打算还是采取老办法,打伏击战,给敌人来个措手不及。他把自己的计划跟哨兵一说,两人就合计上了。天一擦黑,他俩就悄悄溜下山,借着树林的遮掩,悄悄摸到村子边上埋伏起来。
滕西远做了个动作,示意哨兵赶紧溜到旁边那条山沟里头藏起来。等哨兵藏妥当后,滕西远二话不说,直接朝村子里丢了颗手雷,紧接着扯开嗓子喊道:“村里头的各位,听好了啊,你们已经被团团围住了,现在唯一的活路就是丢掉家伙什儿投降!咱们解放军对待俘虏历来不薄,只要放下枪,保证不伤人!”
滕西远一嗓子喊出来,哨兵立马扣动了扳机。黑灯瞎火的,敌人压根不清楚有多少解放军埋伏着。他们以前吃过解放军伏击战的苦头,这下全乱了阵脚。没一会儿,四周的解放军被枪声、手榴弹的爆炸声给吵醒了,大伙儿火速赶来,最终把这股敌军一网打尽。
打仗那会儿,解放军几乎毫发无损,而且还搞到了挺多枪炮装备。滕西远这次又立了大功,成了一等功臣,粟裕大将军还亲自给他挂上了一把锃亮的新驳壳枪,夸他是个“独胆勇士”。打那以后,滕西远就多了个外号,叫“双枪手”!
在打仗的解放时期,滕西远他们部队一直打到了东南的海边。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滕西远他们接到上面的命令,就在福建的一个地方安营扎寨了。那时候,国内打仗的事差不多都完了,很多当兵的就想着回家去过日子,滕西远心里也琢磨着这事儿呢。
但是,当中国决定出兵朝鲜后,毛主席喊出了响亮的口号:“去朝鲜打仗,守护家园!”滕西远听到后,毅然决定加入志愿军。1950年12月,滕西远跟着要去朝鲜的部队,从福建坐上了开往北方的火车。火车路过山东时,滕西远心里特别想回家瞅瞅,可最后还是没下车,他觉得自己去朝鲜打仗,就是为了让家乡的父老乡亲们过上不用担惊受怕的日子。
滕西远压根儿没想过,他们部队一跨过鸭绿江,立马就跟敌人干上了。敌人那边有飞机,武器装备也先进,所以打得特别狠。滕西远回想起来说:“人家敌军天上飞机飞,地上摩托步兵跑,咱们呢,就凭两条腿,小米加步枪跟他们拼。”
敌机不停轰炸志愿军的后勤线,补给物资根本送不到前线,结果好多志愿军战士只能挨饿受冻。但就算条件这么艰苦,志愿军还是赢了好几场大战。到了1953年3月份,滕西远带着部队在朝鲜的马坪里,跟美军干了一仗。
因为志愿军和美军的武器装备相差挺大,所以我们决定采用穿插战术,把敌人分开包围起来,然后再消灭他们。滕西远他们部队的任务是在规定时间里赶到埋伏的地方,但没想到在路上被一辆坦克给拦住了。
要是绕路得花更多时间,任务可能就完不成了。这可咋整呢?就在这紧要关头,滕西远挺身而出,说要带着炸药包去把坦克给炸了。滕西远这可不是冲动,他多年的打仗经验让他一眼就瞅见了敌人留下的漏洞,离坦克不远有条小沟能躲人。
滕西远趁着黑夜,背着炸药包,一点一点往坦克那边爬去。战友们心里都七上八下的,滕西远自己也知道这次任务凶多吉少,但还是毅然决然地去了。好在天不绝人,他还真就把坦克给炸掉了,因此又立了个一等功。之后,滕西远他们部队顺利完成了战斗任务。
滕西远因为这事一炮而红,成了大家口中的爆破高手。后来这事传到了彭德怀耳朵里,他也夸滕西远真有两把刷子。朝鲜仗打完了,滕西远就决定回老家了。他从13岁开始当兵闹革命,一直到28岁才退伍,这15年的部队生活里,他拿过三次一等功,两次二等功,还有三次三等功。
滕西远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还有抗美援朝战争,身上多处受伤,脑袋里甚至还留了个弹片,一直到老了才动手术给取出来,脸上到现在还能看到那道疤。按理说,滕西远退伍后应该把枪立马还给部队,但他心里头有别的盘算。
滕西远身边一直带着两把驳壳枪和一把匕首,其中一把还是粟裕亲手送给他的,对他来说,这些东西比命还金贵,他特别希望能一直留着它们。上头看他情况特殊,就答应了他的请求。1963年,滕西远从部队转业,回了莱芜县,一切从头开始,他在公交公司、园林、住建这些地方都干过活。
按理说,滕西远本可以谋得一份更好的差事,但他却把功劳和名声都藏了起来。身边的同事和家乡的父老乡亲,只知道他当了很多年兵,还去过朝鲜战场打仗,至于别的,就一概不清楚了。在住建局上班那会儿,滕西远有阵子管着城里的绿化,那会儿的好多树都是他张罗着种下的。
滕西远老年时回想起往事:“那时候的莱芜可真小啊,我亲手种下的树,站这头一眼就能看到那头。如今树都长成了大树,而我也步入暮年了……”1981年4月25号,公安部出了个新规定,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办法》,里面讲明了枪支的管理要求。
拿枪的人,得先由他们单位头儿点头,然后再去县或者县以上的管理部门报批。单位要配枪,也得经过县以上政府的同意。不管啥单位还是个人,要是没走完正规手续,都不能自己藏着枪支弹药。要是发现手里有没经过批准的枪和弹药,得赶紧交给当地的警察局,自己不能随便处置。
从那以后,中国就慢慢开始不让随便用枪了,一开始管得还没现在这么紧。滕西远觉得自己也该去搞个合法的用枪证明,所以在1982年6月,他就去办了持枪证。他那个持枪证上是这样写的:
第一条,拿着枪的时候,一定得带上这个证。第二条,手里的家伙得好好看着,定时擦擦,别给弄坏了或者丢了。没头儿批准,别随便借给别人。第三条,别乱摆弄枪,更别瞎开枪。第四条,这个证得收好,要是丢了赶紧上报。
滕西远拿到持枪证后,他持枪就变得合法了。所以在1996年,警察找上门来也没把他的枪收走。另外得说一下,到了2015年,也就是抗战胜利70周年的时候,滕西远还特意把两把驳壳枪送到了芜战役纪念馆,让它们在那儿展览了一阵子。
现在,滕西远还留着两把枪和一把匕首,七十多年过去了,这些武器被保养得锃亮,一点锈都没有。滕西远只要人在家里,这些东西就总在他的眼皮子底下放着。
现在,97岁的滕西远老爷子身子骨还挺硬朗,正在家乡享受悠闲的老年生活。每当有人到家里来看望他,滕西远总是这么讲:
现在的好日子真的是拼了命才换来的,若不是党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哪能有今天。年轻一代得好好把握现在,心里时刻装着是党栽培了我们,得死心塌地听党指挥,跟着党走。
这篇文章献给老英雄滕西远,表达我们最深的敬意!滕西远老英雄,您的事迹我们铭记在心,特此文章向您表达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