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法院的一纸判决,撕开了网络祭祀的黑色幕布:28 岁女孩璐璐(化名)发现自己的照片、身份证号被公开挂在某平台 “祭奠纪念馆” 长达 6 年,累计访问量超 4.3 万次。当她颤抖着拨通平台客服电话时,对方轻飘飘回应:“您可以申请删除。” 这句话,让无数网友脊背发凉。

2019 年,璐璐在社交平台分享的生活照被人批量下载。三个月后,某网络祭祀平台出现一个名为 “怀念璐璐” 的纪念馆,页面标注她 “因抑郁症跳楼身亡”,甚至配有伪造的死亡证明。更荒诞的是,平台还设置了 “香火排行榜”,用户可充值购买虚拟祭品,价格从 1 元的电子蜡烛到 1999 元的 “元宇宙豪宅” 不等。
“我第一次发现时,正在准备考研复试。” 璐璐回忆,当时她在搜索引擎输入自己名字,弹出的祭奠页面让她当场呕吐。此后,她频繁收到陌生人私信:“节哀顺变”“天堂没有痛苦”。更有甚者,有人在纪念馆留言区辱骂她 “装死炒作”。
这场 “数字死亡” 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2022 年,璐璐因求职时被 HR 质问 “是否有精神病史” 而崩溃,最终确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我每天要检查 10 次身份证,总觉得自己已经‘死’在网络上了。” 她蜷缩在心理咨询室的沙发上,声音颤抖。
二、平台的 “致命漏洞”:审核形同虚设,流量吞噬人性这起悲剧并非孤例。2023 年浙江网友发现自己被恶搞成 “烈士”,2024 年广州宝妈因育儿日记被篡改为 “溺亡记录”…… 记者实测 8 家网络祭祀平台发现,7 家无需提供逝者死亡证明,甚至可用宠物照片创建纪念馆。某平台客服直言:“只要不涉及敏感词,机器审核秒通过。”
更令人愤怒的是,平台将 “活人被祭奠” 视为流量密码。某平台运营总监向记者透露:“争议内容能带来 300% 的点击量,我们还会通过算法推荐到‘热门纪念馆’。” 这种畸形生态下,虚拟祭品价格虚高 10 倍,“香火排行榜” 成了平台的 “印钞机”。
三、法律与伦理的双重困境:谁来守护 “数字生存权”?中国政法大学李怀胜教授指出,此类行为已触犯《民法典》第 1032 条(隐私权)和第 1034 条(个人信息保护)。厦门市法院最终判决平台赔偿璐璐 2 万元精神损害抚慰金,但这一数字与她 6 年的身心创伤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更严峻的是,网络祭祀行业长期处于监管灰色地带。民政部正在征求意见的《网络祭祀要求》虽明确 “用户需实名认证”,但截至 2025 年 4 月 26 日,仍有超 70% 的平台未落实这一要求。专家呼吁:“必须建立逝者信息公安系统核验通道,从源头切断黑色产业链。”
四、当 “云祭奠” 沦为 “云暴力”:我们该如何自救?面对这场数字时代的伦理危机,普通人能做些什么?
个人层面:定期清理社交平台敏感信息,设置 “仅好友可见”;发现侵权立即通过平台 “一键举报”,留存证据报警。平台责任:某平台试点 “人脸识别 + 死亡证明核验” 双认证,将侵权内容下架时间从 72 小时缩短至 2 小时,值得借鉴。社会行动:上海、深圳等地已将网络祭祀纳入文明城市考核指标,通过立法禁止 “香火排行榜” 等诱导消费功能。五、写给璐璐的 “数字悼词”在璐璐的维权微博下,一条高赞评论写道:“你的‘数字墓碑’不该成为流量的牺牲品。” 这场悲剧提醒我们:当技术突破伦理边界,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 “被死亡” 的受害者。
如今,璐璐正在学习数字取证技术,她的新微博简介是:“我要为所有‘数字亡灵’讨回公道。” 而某平台悄悄下架了 “香火排行榜”,但这远远不够。毕竟,真正的文明不是让生者在虚拟世界 “死而复生”,而是让每个生命都能在现实中被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