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在商不言商:一场撕裂信任的资本抉择

染指醉 2025-03-27 11:01:09

深夜的一纸公告,为何刺痛公众神经?

2025年3月4日深夜,一则公告让香港交易所的屏幕骤然亮起——李嘉诚家族以228亿美元将43个港口卖给美国贝莱德财团,其中包括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关键港口。消息一出,商务部专家白明直言其“在商不言商”,港澳办连续点名批评,而网友更怒斥“这是把国家航运命脉卖给美国!”。这场交易,究竟是精明的商业决策,还是资本逐利下的信任崩塌?

“在商言商”的逻辑漏洞

李嘉诚家族以“纯粹商业行为”为交易辩护,但多个细节引发质疑:

1. 反常规的“低价急售”:巴拿马港口业务2024年EBITDA增速达15%,EBIT增速24%,是长和集团最赚钱的业务之一。对比2015年与中国国企的谈判,此次卖给美方的价格仅为当年估值的60%,且未公开招标。

2. 地缘政治的时间巧合:交易达成次日,特朗普宣布“收回巴拿马运河控制权”,而贝莱德CEO芬克被曝交易前曾向白宫汇报。美媒直言:“这是美国重构全球贸易网络的关键一步。”

3. 战略资产的让渡:巴拿马运河承担中国21%的海运贸易量,每年支付超100亿“过路费”。美方控制港口后,可能对中国船只加征费用或限流,直接威胁“一带一路”物流安全。

商务部专家白明尖锐指出:“若真‘在商言商’,为何不选择价高者得?为何偏偏卖给地缘对手?”

信任崩塌的“历史伏笔”

公众的愤怒,不仅源于此次交易,更因李嘉诚长期“资本游戏”积累的信任赤字:

- 囤地套现:广州黄埔地块囤积25年,成都南城都汇捂盘十余年,仅靠土地增值获利超40倍,却让城市发展停滞。

- 撤资争议:2010年后大规模抛售内地资产转向英国,被批“只同甘不共苦”。此次港口交易后,长和集团在中国业务占比仅剩12%。

- 双标质疑:早年依靠政策红利拿下北京东方广场、上海陆家嘴核心地块,却在国家需要时迅速抽身,被讽“搭便车大师”。

网友痛心道:“他赚足了时代的红利,却把风险甩给国家。”

撕裂的舆论场——商业理性VS家国情怀

争议背后,是两种价值观的激烈碰撞:

- 支持派:经济学家郎咸平认为,港口业务地缘风险高,及时套现是“资本避险的教科书操作”。长和股价次日暴涨21%,也印证市场对其决策的认可。

- 反对派: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斥责“商人无祖国”是幻想,并举沃尔玛配合美国对华关税为例,强调“美国企业从不为钱背叛国家利益”。

- 中间声音:香港企业家霍英东的对比令人唏嘘——他开发南沙15年,最终以1元转让3000亿地皮给国家。网友感慨:“同是商人,格局天壤之别。”

全球化退潮下的企业责任之问

这场风波,撕开了全球化退潮时代的企业生存困境:

- 美国的“双标”现实:拜登曾以“国家安全”叫停日本收购美钢,特朗普直接干预港口交易,证明商业从来无法脱离政治。

- 中企的艰难选择:华为、TikTok等企业遭美打压时,中国民众期待民族企业共克时艰。而李嘉诚的“撤退”,被视为对这种期待的背叛。

- 新商业伦理的呼唤:商务部研究院报告指出,跨国企业需在“利益”与“责任”间找到平衡点。若所有企业都效仿李嘉诚,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博弈中将失去抓手。

当资本越过红线,谁来缝合撕裂的信任?

李嘉诚的交易或许会成为商学院的经典案例,但它留给社会的,是一道深刻的思考题——

- 对商人:当个人利益与国家战略冲突时,是否应有“不赚最后一个铜板”的底线?

- 对公众:是否该用“民族大义”绑架所有商业决策?

- 对时代:在逆全球化浪潮中,中国企业该如何既守住利益,又扛起责任?

正如一位网友的留言:“我们尊重商业规律,但更敬重那些把根系深扎在祖国土壤中的企业家。”或许,真正的“商道”,从来不只是数字的游戏,更是与时代共进退的智慧与担当。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