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收残暑,清风衬晚霞。
白露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结束,仲秋时节的开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
白露时节,暑气渐消,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天地间一片清爽,成为是秋天最美的时刻。
白露,纯净而空灵,分享六首诗词,一起感受这个富有诗意的节气。
〔1〕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公元759年,杜甫羁留他乡,因战乱与兄弟音讯断绝。适逢白露时节,听着远处传来的戍鼓声,望着天空的一轮皓月,心中涌起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
戍楼之上,响起了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夜的边地,传来阵阵孤雁的哀鸣声。今天恰逢白露节气,望月怀思,只觉得秦州的月亮,不如故乡的月亮皎洁。
四个兄弟因战乱都已失散,老宅也毁于战乱,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往洛阳的书信,屡屡不能送达,当下战乱频仍,从未停歇。
白露与秋月,一冷一明,彼此映照,寄托了诗人的对家的缱绻深情。这份情感,跨越悠悠时空,至今仍能触动每一位游子的心灵。
〔2〕
秋露
唐•雍陶
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
痕沾珠箔重,点落玉盘空。
竹动时惊鸟,莎寒暗滴虫。
满园生永夜,渐欲与霜同。
白露降临,露水的光泽使得景色变得昏暗朦胧。夜空澄澈如洗,一轮明月高悬天际,时间在缓缓地流淌。
夜深露重,露水沾附在珠帘之上,点点露珠坠落在玉盘中,转眼就消失不见。
晚风轻拂,竹叶摇曳摆动,惊起了栖息其间的鸟儿;草丛被寒意笼罩,草丛中虫子的鸣叫声渐渐微弱。
漫漫长夜,整座园子里都充满蓬勃生机,仿佛想要和白霜一起迎接秋天似的。
这首白露诗,笔触细腻而独特,将白露到来的生动瞬间形象地记录下来,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又不失生机的秋夜情景。
〔3〕
闲居寄诸弟
唐•韦应物
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
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
古人常于芭蕉叶上书写,“蕉叶题诗”是古代文人的雅俗。白居易称自己“闲拈蕉叶题诗咏,闷取藤枝引酒尝”,宋代贺铸也曾说“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蕉叶题诗”已成为成为诗人闲适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韦应物在任滁州刺史期间,思念长安的亲人,于是在芭蕉叶上写下此诗。
白露时节,秋意渐浓,秋草已长满庭院。面对如此情状,诗人更加思念远在长安的亲人。
整日在高斋之内,无所事事,于是拿起笔,在芭蕉叶上独自题诗消遣。
〔4〕
玉阶怨
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夜色深沉,玉石砌成的台阶上,已滋生了白露。主人公长久地伫立在台阶上,浑然不觉冰凉的露水,已然浸湿了她的罗袜。
她满怀忧思回到室内,放下了水晶帘,透过精致的帘幕,凝望那一轮无瑕的秋月。
秋天是个思念的季节,这首怀人诗,以简洁的笔触,描写一位女子孤寂而怅惘的心境。诗中虽不着一个“怨”字,但给予读者一种漫天愁思,纷至沓来之感。
〔5〕
衰荷
唐·白居易
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干。
无人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
秋意渐浓,白露浸染荷花,荷花虽已凋零,却并未完全残败,依然静静伫立荷塘。在清凉的秋风中,荷叶渐渐失去了往日的葱翠与光泽,已初现干枯之态。
世人都喜爱夏日荷花绚烂夺目的景象,却鲜有人愿意驻足欣赏这份萧条与清寒。但在诗人眼中,这样的情景,却别有一番情致,他独自绕着荷塘,走了一圈又一圈。
这首诗,不仅是一幅生动的秋日荷塘画卷,更是一曲对生命、时间以及自然的赞歌。衰荷,虽已不再娇艳,却向人们阐释着生命不息的坚韧。
〔6〕
八月六日白露
明·陶宗仪
今朝白露亥时交,小雨霏微向日捎。
野老为言无过虑,岁丰天意已先教。
今年的白露节气,在农历八月六日的亥时(即夜晚九点至十一点间)正式来临。天空秋雨霏霏,细腻而轻柔,如烟如雾,空濛旖旎。
与村里的老者交谈,他说,无需过度忧虑未来的收成,因为岁月自由安排,岁丰年稔,是老天早已安排妥当的。
白露过后,秋意渐浓,累累硕果挂满枝头,金黄的稻田一派丰收的景象。
白露,不仅是一个节气,也是自然界万物成熟、收获的前兆,是岁月轮回中不可或缺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