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初梁思成的方案被采纳,也许今天的北京,就是另一个样子的

柳州阿妹侃历史 2025-05-02 11:17:11

时隔半个多世纪,仍有人眺望北京城时发出这样的感叹:“如果当初梁思成的方案被采纳,也许今天的北京,就是另一个样子的!”。

我们都知道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学领域的成就颇高,其学术研究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我国建筑学的方方面面。

所以当人们知道,原来在许多年前,梁思成先生曾经对北京城有过一个“乌托邦式”的规划,那么就不得不让人感到好奇,到底为什么当时没有采纳梁思成的方案,现在看来当时的选择是否是正确的呢?

梁陈方案

我们都知道,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早在上世纪30年代,便以“中国古建筑保护先驱”的身份闻名全国。他们一起走过了15个省200余县,走访全国的特色建筑,并将他们绘制成册。他们在一起破解了宋代《营造法式》的密码,建立了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完整体系。

很多人其实混淆了建筑设计和建筑史的区别。其实梁思成并没有太多建筑设计作品,他本人也不是学建筑出身的,但是提到中国建筑却总也绕不开他,这是为什么?

我们中国人都是很注重气节的,梁思成的伟大之处,不仅仅体现在他的建筑涉及作品上,更是他在那个时代,勇于坚持理想并且付之行动,将我们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测绘下来,保存了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瑰宝。

1901年,风雨飘摇的时代中,梁思成出生了。只不过他出生在日本,和父亲梁启超流亡海外。或许是因为出生在动荡的年代,梁思成并不是个多么强健的孩子,反而体弱多病,腿还不好使。

即便是先天性的腿脚不便,但日后的他却仍然用双脚徒步丈量了中国137个县市。1924年,梁思成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学,当时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建筑知之甚少,梁思成下定决心要将中国古建筑带到世界。

回国后,梁思成踏遍山河寻古建筑,在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前,在山西应县木塔下,在五台山福光寺的梁架上,都有着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足迹。此后,梁思成在沈阳和清华大学任教,并且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需学系。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对首都北京城进行一个合理的规划,是一件头疼的事。当时北京仍然保留着明清古城的格局,但是新中国代表着新的面貌,需要建立一个符合现地化的首都形象,这也让当时的规划者出现了争论。

但是新中国的一切成处在百废待兴的状态,北京面临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迫切需求。苏联方面的专家,主张以天安门为中心扩建行政中心;然而作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宗师,梁思成却有不同的意见,他主张“新旧分治”,西郊新城区承担政治行政功能,古城区则尽量作为文化遗产整体保留。

1950年,梁思成与陈占祥联名提交《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即“梁陈方案”,对北京城进行了一场“乌托邦式”的规划设想。

方案核心其实就是将北京分为两个部分,提议完整保留明清古城区,在公主坟至月坛一带另外建立行政中心。

据说梁思成先生曾经说过“我们将来认知越提高,就越知道古代文物的宝贵,五十年后,有人会后悔的”。即便如此,梁陈方案最终还是并未被采纳,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呢?

今天的北京

很多人认为如果按照梁思成当时的反应,或许今天的北京就不会那么拥堵了?其实结合历史和当下的情况,其实梁思成先生所说的可能过于理想化了,城市规划是一门不断进步的科学,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先站在新中国成立后初期来看,当时我国一穷二白,国民收入仅1.9亿元,失业人口高达30万。新建30平方公里的行政中心却需要巨额的资金成本,但是如果选择改在旧城,成本就低了。

毛主席曾表示过“从天安门望去,下面要有一片烟囱”,很显然苏联专家的“以天安门为政治心脏”的反感更妥帖。

再加上,彼时国家根基尚不稳定,朝鲜战争爆发后,毛主席担心行政中心过度集中容易遭到空袭,所以要求行政功能最好是分散开来,所以从这个层面上看,梁陈方案不符合当时的战备需求。

除此之外,如果认为梁陈方案实行后,北京就不会拥堵,这也是片面的。按照梁陈方案,北京政府中心会距离天安门以西五公里。在当时虽然已经搬出了旧城,但按照现在来说仍然在三环以内,所以这对现在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梁陈方案落地,那么现在的背景或许更具有古韵之美。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的确属于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化存在。

不过理想终究是要和现实碰面,北京西郊另外建立新城区的话,还需要迁移大量的人口,重建基础设施,这相当于让新中国初期直接建立一个新的北京城,这对当时的国家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那么难道我们就不能既保护历史文化,又能够保证工业化发展吗?其实梁陈方案并没有被完全放弃,如今在当下,我们依旧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咱们中国哲学强调“执两用中”,《周易》提出“穷则变,变则通”,这种矛盾转化的大智慧已经被投射在城市建设中,所以我们能看到北京中轴线上钟鼓楼的晨钟暮鼓与CBD的霓虹光影叠印在同一画面上的景色。

所以说梁思成先生的想法,其实就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找到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道路才是最重要的。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