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不靠谱的人遇到了更加不靠谱的人

电视剧里世界 2024-06-21 12:14:55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其实就在于他一开始就像一场玩笑。年轻的光绪皇帝为了富国强兵,天真的相信了一个有点本事但又不多的康有为的忽悠。一顿成功学操作之后,光绪皇帝被洗脑,要去反抗慈禧太后,结果是叶赫那拉大女主忍不下去了,直接来了一个釜底抽薪,改革派马上就鸡飞蛋打。

关于戊戌变法,实际上这是甲午战争的一个遗留的产物。甲午战争为什么会失败?有的人说是当时的中国军力不够强大,但这样的说法显然不能够。取信于人,毕竟由李鸿章所创立的北洋海军是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七的强大海军力量,这一点可不是李鸿章自吹自擂,洋人也是很同意的。北洋海军的所有军舰都从英国和德国订购,尤其是排水量最大的定远舰,10英寸的巨炮,一发炮弹都可以让日本的联合舰队旗舰跑到太平洋海底去喂鱼。就在甲午战争的前几年,中国的军队甚至可以在日本耀武扬威,历史甚至记下了这么一幕,北洋军队的船员在大阪闹事,日本的警察抓了几个闹事的船员之后,北洋舰队马上就把军舰开到大阪的港口。吓得日本人马上赔礼道歉,不仅赔偿了损失,而且恭恭敬敬的把人员给送了回来。

后面有人说这就是李鸿章为了震慑日本才把北洋军舰弄到那儿去搞事情,当然是真是假就不知道了。谁能想到仅仅几年之后的甲午海战,日本和北洋舰队之间的比较就攻守易行了。还是无奈当时的满清内部勾心斗角实在太严重,不说满人和汉人的争斗,因为当时太平天国失败之后,清朝的八旗兵和以前的绿营兵算是完全垮台,清朝的军队有一半以上的将军都是从曾国藩的湘军走出来的,满清贵族早就恨得牙痒痒的。

而且就算汉人内部也有不同的利益集团。李鸿章代表着海防,而李鸿章原来的亲密盟友左宗棠却代表着塞防,在满清本就不富裕的国库之中,双方要争夺自己的利益,有时候还会使点阴招。再比如说光绪帝的老师翁同和,这货当时管理这户部,算是全国的后勤管家,但是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前,翁同和基本上没有给李鸿章的北洋海军拨什么钱。至于原因嘛,有的人说是因为原来翁同和的哥哥翁同书是安徽巡抚,在打太平天国的时候临战怯逃惹恼了曾国藩,曾国藩考虑到人家家大业大,本来不想怎么滴,但是李鸿章一封折子,语言的艺术发挥到极致,硬是把把他送到了断头台去。翁同书被斩首之后,他们两兄弟的父亲也被发配新疆,最后死在了陕西。

就等于李鸿章一句话就把翁同和的家给搞了个四分五裂,所以难怪人家要一辈子和他死磕。总而言之,在甲午海战的时候,正是因为满清内部的不和,说是日本和中国的战争,还不如说是李鸿章自己用自己的北洋海军在和日本人开战,日本那边举全国之力,攻打李鸿章,李鸿章这边,汉人不愿意帮他,满人也不愿意帮他,要银子没有要弹药不给,在这样的局面之下能打赢人家日本海军才怪。

再加上李鸿章自己也动了小心思。日本攻打中国,这本应该是全国举起反抗的时候,结果自己后面那些猪队友不仅不帮忙,还把自己的北洋舰队推到面前去当肉盾,北洋舰队是李鸿章自己一点一点心血建起来的,对于这些军队将领来说,没了军队他就很难在朝政上立足,北洋舰队的损失李鸿章也心疼呀。所以这也大概是为什么他要硬是要把北洋舰队放在大连港里面保存实力的原因了。所以说内斗这个东西永远是导致失败的第一因素。只要有私心,就很难在对外作战中发挥全部实力。

话说远了,回到正途。因为甲午战争失败,全国沸腾。原因很简单,自从鸦片战争之后,清朝的官员们知道了自己与西方差距,那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改回来的。多次战争之后,对于英国法国甚至俄罗斯的入侵,满清算是躺平了。反正也打不过,输就输呗。可这次没想到的是,李鸿章怎么就连日本人都打不过了呢?输给洋人算是正常发挥,输给东边那一群个子还不如我们的小岛民算是怎么回事?那真是太丢脸了。知识分子此时脑袋的第一反应,满清这艘破船到底是哪方面出错了呢?洋务运动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这肯定是没有问题的。那既然硬件没有问题,肯定就是软件出了事。这时候他们终于想起来满清的统治结构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了。换句话说满清该改革了,再不改革,满清的命估计就得丢掉了。

所以说在甲午海战之后,改革已经成为了全国人民都拥护的事情,这个全国人民里面不仅包括后来在改革方面非常热心的康有为和梁启超,同时还包括当时满清最高统治者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康有为梁启超在公车上书,之后直接跑到这光绪皇帝面前去送上了所谓日本变政考和彼得大帝变政记,大概意思就是满清的改革了,再不改革就得亡了。27岁的光绪皇帝读到这两本书之后深有感触。没办法,历朝历代哪个皇帝想把自己变成亡国之君呢?甲午海战之后,本以为自己快要死了,但终于看到了希望,那句话是怎么说的来着?如拨云见日,于是光绪皇帝很激动。

但是光激动不行啊,冷静下来一想,光绪皇帝才明白这时候的朝政大权并不在自己手中,上面还有一个亲爸爸呢。是不是能够进行改革变法,这事还得老太太同意。那么老太太同意吗?对于这个问题,历史上并没有过多的记载,但从结局来看,老太太一开始肯定是同意的,否则光绪皇帝手中根本就没有军队和朝政的权力,戊戌变法不要说搞100天,就算搞一个月估计都够呛。这里我们要注意,戊戌变法的确是被慈禧太后掐死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慈禧太后一开始就反对变法。毕竟当时的中国千疮百孔,再不改革就要灭亡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慈禧太后也不例外。他虽然说出了量中华之物,结与国之欢心这样不要脸的表态,但是说到底他也不想把中国给折腾没了,毕竟这才是他的根。没了满清政府,哪还有她这么一个太皇太后呢?

但是慈禧太后也有自己的红线,那就是第一不能违背祖宗大法,第二是不能够削弱满人的权势。慈禧太后的要求站在她自己的角度上当然可以理解,毕竟慈禧太后经历了多少年的后宫风雨宦海浮沉,才拥有现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慈禧太后所倚仗的当然就是满清政府和满人的权益。是一堆堆支持他的满人贵族才把他拱卫到了现在这个权势。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允许之后,光绪帝终于开始改革了,戊戌变法也就此开始。最开始的时候戊戌变法很顺利,什么废除八股文,兴办矿业。这些事儿慈禧太后都允许。但到了后来,康有为觉得自己越来越重要,然后就越来越飘了,慈禧太后说了不让他动满人贵族的权利,他就是想要动满人贵族的权利。

康有为嘛,属于那种有点本事,但并不多的人。要说对历史的贡献,他提出了资本主义改良,让中国实现进一步的近现代化,多多少少是有功劳的。起码比现在我们躺在床上刷手机的这一批同志们要强得多。但他的弱点就在于太理想化,而且太自视过高。慈禧太后都已经跟他说了,不要动满人的权利,但他就是要动满人的权利。等到戊戌变法那些开胃小菜过后,康有为立马给光绪皇帝玩了一个大的,他要求光绪皇帝废除朝廷六部成立制度局。把所有的朝廷权力全部集中到制度局上面来搞一套新政府。可问题的关键是这些新政府的掌权者要从满清贵族们换成自己的徒子徒孙。而康有为自己要成为制度局的局长。

这事不用慈禧太后听说,就算现在的我们用脑袋思考一下,也觉得有点太过了。这不就等于康有为想把自己变成一个宪政国家的首相,把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权利都架空了吗?要真让他成功了,所有的满人贵族们都要从高层权力机关被清除回到东北种土豆去。要知道这个时候的慈禧太后,还掌握着朝廷大权的,本来康以为就是希望他们来支持变法。就是相当于慈禧太后变法变得好好的。好嘛,突然发现,变着变着把自己都给变没了。对于康有为这种吃着别人的饭,还想砸别人的锅的想法,慈禧太后当然表示很不爽。可以说从这个时候开始,戊戌变法就已经出现了危机。只不过年幼的光绪皇帝还没有察觉出里面的味道罢了。所以当光绪皇帝将康有为的想法提交给慈禧太后讨论的时候,慈禧太后两眼一瞪,觉得自己这个儿子真是白养了,虽然不是亲生儿子,但到底还是满族人,人家这种吃饭还要炸锅的行为你看不出来吗?当然也就不批准。

光绪皇帝还不死心,把康有为想法发给了全国各个督抚,请他们发表意见。虽然到这个时候,全国各地的督抚大部分都是汉人集团,康有为的想法,想要拿掉满清贵族的利益他们非常欢迎。但康有为这货也太自私了,自己吃肉还不让人家喝汤,制度局的所有重要人事都要康有为自己一人做主,那汉人地主集团的利益也得不到保证。再说了,慈禧太后还活着呢,这样的想法老太太能同意吗?想着年幼的光绪皇帝手中根本就没有军队可以稳定即将到来的风暴,这些老狐狸干脆装聋作哑,压根就不回复了。

当然到了这个时候,康有为也察觉出时局不对了。也许是听到了底下人的劝,就比如说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还有自己的亲弟子梁启超。他们都对康有为提出了建议,觉得他志气太锐,同仁太孤,而且上无实权,安能有成?翻译过来就是康有为自己的傲气又太多,把周围的人都得罪光了,唯一支持自己的光绪皇帝手上还没有实际的权利,你咋可能成功呢?赶紧收手吧。不然迟早要九族消消乐。康有为这时候意识到了自己的危险。但这位赌徒并不打算放弃现有的权势,他想玩一票更大的。在戊戌年的9月18,康有为让谭嗣同带了一份假的光绪圣旨,去干嘛呢?去天津找当时的新军首领袁世凯,让他率领军队赶赴紫禁城,搞掉慈禧太后,拥护光绪皇帝。

当然了,这种石破天惊的大事仅凭着一份假的圣旨,袁世凯这种老狐狸肯定不会信的。袁世凯作为清朝官场上的老油条了,他看得很清楚,不要说这份圣旨是假的,就算是真的,袁世凯要是真的带兵逼宫把慈禧太后怎么样了,满人的贵族们不会放过他,康有为到时候会不会卸磨杀驴,那还两说呢。所以马上他就把康有为给卖了。慈禧太后一看我不想要你的命,尔还想要我的命?既然不想过,大家都别过了。康有为已经开始怂恿军人发动政变,慈禧太后的生命都受到了威胁,他肯定会抢先动手。要知道叶赫拉拉女主从来都不是吃素的。所以三天之后吃起来后就命令满清的贵族们联合地主集团对戊戌变法进行了清算。戊戌六君子在北京被砍头,康有为自己却不讲武德的偷偷跑到了上海,然后又跑到了香港和加拿大,算是逃过了一劫。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也就此算是结束了。
0 阅读:24

电视剧里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