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利冰厂与汉口城区的演进

士心评历史 2024-03-25 01:59:59

创办于1904年的英商和利冰厂,处在汉口开埠后,外力入侵、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融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其创建、发展轨迹与汉口城区的形成相伴相生,其间,西方工业技术传入对老汉口的形成之力若隐若现。至今,和利冰厂、和利汽水厂旧址得以完整保存,是武汉工业遗产保护的一件幸事,也是汉口城区萌芽和形成的见证之一。

汉口老汽水之肇始——和利冰厂

从上世纪初到2000年,一款名为“汽水”的夏季饮品,伴随着武汉人度过了整整一个世纪,可以说,追索现在名目繁多冷饮的源头,莫不带有“汽水”家族的“基因”。汉口的汽水生产起始于何时,谁是始作俑者?检索武汉众多权威史料,见诸最多的是一座英国人开办的和利冰厂。《武汉通史》记载:“英商(和利冰厂)1904年开办,资本250.000元,业务为制冰 冷藏”。和利冰厂后来派生了和利汽水厂,由于汽水生产环节与制冰有承接关系,和利冰厂应该是汉口老汽水之肇始。

在武汉地区出版的历史文献中,有关“和利”厂主的名字只有“柯三”二字;且没有任何“和利”老照片。从2013年至2017年,本文作者四次面见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文科院院长杰拉德•科赛恩教授,这位海外来客出示了十多张“柯三”当年的老照片,这位科塞恩教授竟然是“柯三”的嫡孙。“柯三”——这个在武汉史学界沿用了几十年的称呼,被教授要求译为科塞恩(Corsane),比对这两个发音,与武汉人吐字快捷的习惯相似。当年,是否喝汽水的老武汉们图简便,将科塞恩一带而过而读为了“柯三”,从而使其跻身正史流传至今?

和利冰厂创始人沃特•休斯•科塞恩(Walter Hughes Corsane),祖籍苏格兰,生于1871年10月20日。1904年,他与同为中国轮船招商局安平号轮船上的工程师安德森一起创办了和利冰厂,地址在今汉口岳飞街24—26号。现在,岳飞街44号被挂牌认定为和利冰厂,实际上是老科塞恩后来创办的和利汽水厂,这在杰拉德•科赛恩教授提供的很多老照片中可得到证实。和利冰厂创办时,汉口开埠已有40多年,“和利”在汉口创业的历史背景与商业契机是如何凸显的呢?

门口挂着和利汽水厂招牌的今岳飞街44号楼房 门口挂着和利汽水厂招牌的今岳飞街44号楼房

1904年在汉口创办和利冰厂时的沃特•休斯•科赛恩(杰拉德•科赛恩供图)

左图沃特•休斯•科赛恩1917年3月19日在新厂房前留影,右图与合伙人安德森同日在汉口江滩合影(杰拉德•科赛恩供图)

汉口陆地扩容催生“和利”

据史料记载,汉口的冷饮制售开始于1861年汉口开埠以后、大量外国人入住武汉在汉口租界开展贸易,形成居住群体具有商业需求之后出现的,其中,汉口夏季令人难耐的炎热气候是重要成因。

1835年,西方天主教遣使会的M.鲍达斯(M.Baldus)中文名安诺望,曾到达汉口和武昌,他写道:“这个城市的人口大约与巴黎一样多,它以商业和众多的船只而著称,这些船比法国所有港口的船只加起来还要多。”在整个清代,被长江、汉水分隔开的武昌、汉阳、汉口(夏口),通常被合称为“武汉”。安诺望看到的是武昌府城的景象,而此时的汉口还只是汉阳县的辖地,汉阳县在汉口镇设巡检司,实行隔水而治。直到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张之洞奏准在汉口设夏口厅,实行阳夏分治,汉口才有了独立建制。

在汉口开埠前20多年的1835年,武汉的外国人仅为少量的传教士,至1861年开埠前,外国人逐渐进入到武汉进行贸易,但也数量有限,居住群落还未形成。老科塞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汉口时,“看到中国人把冰集中起来压紧,送到地窖储藏,存放到夏天用。”他从中看到了商机。1904年创办冰厂时,他们将轮船上的轮机作为动力源,进行机器制冰。

美国人罗威廉在他的《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中写道:“在1864至1865年间(汉口开埠初期),外国人越来越倾向于将汉口看做一个商业前哨,而不是像上海和其他一些开放口岸那样,把它看着一个远离故土的家。” 汉口的外国人之所以有这种感觉,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1861年汉口开埠,英国人在勘定租界时,忽略了租界地势比汉口旧市街还低,1870年的汉口大水及夏热冬寒的气候,使他们并不把这里当长居之地,而作为上海派出的一个商业基地。初期的汉口租界无论在物资上还是精神上都通过扬子江与上海紧密联系。”

汉口租界被洋人们看作“长居之地”,是在张之洞督鄂,于1904年主持修筑张公堤之后。其时,原汉口城堡外的大片地区露出水面,汉口陆地面积扩大了两倍多。张公堤工程虽然对租界的直接影响不大,但随着城区面积的扩张,精明的洋商们显然嗅到了即将繁盛的商机,老科塞恩在这一时期创办和利冰厂,显然也是“闻”到了这股“气味”。老科塞恩和他的合伙人每年秋后轮番返英,购来新机器,使工厂由原来的一间小平房扩张到占地800多平方的中型工厂。到了20世纪30年代,和利冰厂已拥有日产40吨和15吨的氨气压缩机各一部,以及配套的制冰设备,冷库储存冰达到1000余吨,成为武汉当时最大的制冰工厂。①

和利冰厂蒸蒸而上的时期,也是汉口租界日渐繁荣的时期。随着英、德、俄、法、日等国租界的设立,大批外国人在汉口沿长江修建码头,开办洋行、工厂,设立仓库,租界内的外籍人口大量增加。在1892年,汉口租界的外国洋行有45户,外国人有374人,到了1905年,便增加到114户、2151人。②

洋人们在汉口租界内聚集或定居,带来的不仅仅是洋行和工厂,还有西方人的生活方式。1878年,英国人在英租界阜昌街首先建立波罗馆,以满足英人业余时间的休闲娱乐,此后,德、法、俄、日租界相继设立波罗馆。在波罗馆里泡酒吧、进弹子房,在界限街网球场打网球健身、是一种玩法;在马场赛马,在剧院看戏,也是一种玩法。在炎热的夏季,置身于公共空间休闲娱乐的洋人们需要摆脱热浪的肆虐,此前,洋人们享用的汽水多由英国运来,随着需求的增加,造汽水,成为汉口租界商人们的另一个商机。

1918年5月21日科赛恩家的华人保姆在和利冰厂大门前留影

图为1939年11月11日,法租界当局在工部局门前(今中山大道与岳飞街交汇处)举行阅兵仪式,中间两层楼房上有“和利冰厂”招牌。该楼即今天岳飞街24—26号

“和利”扩张的强心剂——汉口电灯公司

1906年,汉口租界里另一件事的发生,使想造汽水的洋商进一步坚定了投资信心,这就是英商汉口电灯公司的开张。1906年5月,汉口的英国皮货商集资3万英镑,在吉祥街(今合作路)创办汉口电灯公司,装直流发电机3台,总容量125千瓦,9—10月间开始向英、俄、法租界供电。③

汉口租界的电流犹如一剂强心剂,使敏锐的洋商们立即行动造汽水。史料记载,1918年,英商赞育药房投资扩建赞育汽水厂,从英国运来了新机器机制汽水。由于汽水产量大增,需大量冰块,这些冰块则是从和利冰厂购来。老科塞恩一见这阵势,便决定“釜底抽薪”,自己开办汽水厂。于是,他在和利冰厂东侧购置一块土地,从英国购进全套制造汽水的新设备,在今岳飞街44号创建了“和利汽水厂”,其注册商标是一个有古宝塔城楼的圆形图案。从此以后,这两家外商生产的和利汽水与赞育汽水充斥于武汉三镇及邻近省、县的市场。《汉口租界志》记载的和利汽水厂筹建时间是1918年,1921年投产。但科塞恩教授提供的两张家族老照片显示,其建成时间是1917年3月。

和利汽水厂初创时期,日产汽水最高可达2000打④、按照1打12瓶计算,可达24000瓶。资料显示,1910年,在武汉的外国人总数有2 706人,1928年在汉外国人总数为3 996人,⑤1921年前后,外国人在武汉的人数应该在2 500人左右浮动,他们主要居住在汉口。而据1913年,汉口各警察署统计的有户人口数,汉口的华人总数为229 976人。⑥当时,虽然和利汽水的主要享受对象是咖啡厅、跳舞场、跑马场的寻欢作乐者,以及餐馆、银行、海关和各国驻华领事馆的职员和官员。但是按照2万多瓶的日产量,汉口的中产人士和华人群体已经在大量享用汽水了。

英商汉口电灯公司旧址(胡晋鄂摄)

汉口英商赞育药房(赞育汽水厂)旧址(胡晋鄂摄)

汉口华人送给科赛恩夫人玛格丽特•沃伦丝•科赛恩的水烟壶

水烟壶底部写有“柯山女士惠存”

科赛恩夫妇在汉口

“和利”做大的可乘之机——京汉铁路

和利冰厂1904年创立时选择了法租界,说明老科塞恩当时是青睐这里的,当年的法租界有什么吸引了这位英国船员?

1889年,清廷动议修筑卢(京)汉铁路,到了1897年,这条铁路才分别由河北、湖北两省分段动工,虽然直到1906年4月才全线接通,但此前的1900年,位于法租界附近的大智门火车站就已建成并开始客货运输。当1904年,老科塞恩在距离大智门车站一公里路左右的霞飞将军街(今岳飞街)为和利冰厂选址时,显然对这座车站和这条铁路的远景有着深谋远虑的考量。后来,这位英国商人在为和利汽水厂选址时,也是在冰厂附近。

“和利”,取二人“和”气生财、合伙谋“利”之意。1921年和利汽水厂建成投产时,全部机器设备出自英国曼切斯特机械厂。耗用的主要原料柠檬酸、起汽剂、糖精和各种香料,以及机器上的零配件、橡皮圈、过滤纸都是从英国买来。其它大路货原料,如硫酸、小苏打、白砂糖等,则在上海购买。英国著名的“布希”(Bush)牌香精一直用到解放后的1952年。由于用料考究,汽水香味纯正,质量始终如一,使“和利”获利颇丰。“和利”长期从外埠和英国购物,除了走长江水运,法租界北部边缘的京汉铁路是重要的运输渠道,而且,“和利”的产品从快捷的铁路运输出去,给它的销售推波助燃,都证明老科塞恩选址没有选错。

卢(京)汉铁路修筑时,汉口城门所在地均成为与铁路垂直的交会点,随着汉口城堡的拆除,新的商业街道空间开始形成,而以铁路站房为核心的商业辐射形态日渐成型与完善,从整体上改变了武汉在近代中国经济中的格局。

铁路开通前,外埠走武汉主要是水路和驿道,运不了多少货物。武汉地处中部,为四川、陕西、河南、湖南、贵州、江西、安徽、江苏以及湖北九省通衢,但经济上是个矮子。卢(京)汉铁路通车后,武汉对南北方面的经济吸引力大增,此前,河南商人大多跑到天津做生意,铁路通车后,河南人南来入汉者剧增,致“汉口与河南密接。”京汉铁路通车前,河南省郾城、周口一带货物主要经沙河、周家口输出镇江,通车后,则改由周家口至漯河由铁路输往汉口。

京汉铁路通车前,从北京运货到武昌,沿着古驿道要走27天,有了铁路后,普通快车60小时可以到,快车只需36小时,而且货运量也不可同日而语,比以前用畜力、人力运输高出千万倍。当时有统计说,汉口的商品流通总量迅速增加了4倍以上。

汉口城堡的这些城门,此后均成为新的商业街道空间辐射形态的原点

当年,大智门车站在汉口五国租界中离法租界最近,卢汉铁路始建时,自1901年5月起,法国驻汉口领事便屡次要求展拓租界,欲将车站揽入租界之中,张之洞认为法国人“实欲揽我路权”,若法国人企图达成,则官民商旅、兵械粮饷将为外人所挟持。经多次拉锯似谈判,1902年11月12日,清廷虽与法方签订了《汉口展拓法租界条款》,法租界向西扩展到了汉口城堡以外,但止步于距铁路60丈,大智门火车站始终未进入法租界。尽管如此,由于法租界紧邻铁路,地处新的商业街道空间“打卡地”,人口迅速增多。1923年法租界总人口为5230人,其中中国居民4856人,法国人52人;到了1929年底,中国人便增加到8250人,法国人也随之增至144人。⑦至20世纪30年代,由于时局动荡,法租界更成为各国侨民,尤其是中国居民的重要聚居地。1937年底,入居法租界的中国人达到2907户、22651人。在玛领事街(今车站路)一带,大量的旅馆在此落脚,玛领事街左右的的长清里、辅堂里、永贵里、如寿里则是聚集娼妓的地方,另外,天声街一带集中了大批烟馆、茶馆,这里面也有很多是娼妓的“暗门子”。法租界畸形的繁荣也给汽水制造商们提供了极大的市场。

1938年,日军侵入华中地区,当地的中国政府机关及普通商民、外侨等都将法租界视作为安全的避乱所,纷纷迁入界内。到日军侵占武汉后的1938年底,中国居民更是增加到47081人。⑧武汉沦陷后,法租界成为难民避难的“孤岛”,其间,因进行区域自我封闭,租界内一度极端缺水,老科塞恩曾利用有利条件,向难民供水,以解燃眉之急。

老科塞恩的义举并未给他带来好运。1939年10月后,他被日军带走送往上海,关进了日军设在上海龙华的“交战国非战斗人员”集中营,直至抗战胜利后才被释放。此后,他回到武汉,与妻子继续经营和利冰厂。后来,他在街头被一辆美国人的汽车撞到头部,处于瘫痪状态,家人将他送回英国皇家属地泽西岛,与儿孙们住在一起。1950年,沃特•休斯•科塞恩在泽西岛去世,享年79岁。

和利冰厂在汉口的历史结束于1950年。和利汽水厂抗战胜利后卖给华商刘耀堂经营,解放后改制成为国营武汉饮料二厂。

① 刘汉才:《“和利汽水”及汉口机制冰的起源和发展》,武汉文史资料第十辑,1982年11月,第185页

② 皮明庥:《武汉通史•晚清卷(下)》,武汉出版社,2006年6月,第154页

③ 《湖北供电志》,武汉出版社,2009年12月,第5页

④ 刘汉才:《“和利汽水”及汉口机制冰的起源和发展》,《武汉文史资料第十辑》,1982年11月,第185页

⑤ 《汉口租界志》,武汉出版社,2003年12月,第42、45页

⑥ 皮明庥:《武汉通史•中华民国卷(下)》,武汉出版社,2006年6月,第325页

⑦ ⑧《汉口租界志》,武汉出版社,2003年12月,第51页

0 阅读:0

士心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