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在药店内摔倒去世,引发网友热议:谁的“黄金三分钟”?

风铃说社会 2024-11-10 04:37:16

10月31日,一位年迈的老人走进安徽某药店购药,付款时突然身体不适、失去平衡,随即摔倒在地并抽搐。

店内的工作人员见状,迅速拨打120和报警电话。在等到急救人员赶来前,这位老人不治去世。

事件曝光后引发了广泛讨论,老人女儿的发声也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店家)打了120,也报警了,可是最佳抢救是黄金三分钟,倒下了第一时间扶起就会没事。”

这起突发事件再度揭开了社会对于公共场所突发急症救助责任的讨论。

药店店员在应对这一情况时的应急措施是否得当?在生命关头,“敢不敢扶、扶不扶”的抉择应当如何判断?网友各持己见,讨论既关乎法律,也触动道德。

第一时间该不该扶?

网友的讨论直指核心:“摔倒扶不扶”的两难境地。

一部分人认为,店员看到老人摔倒,应当立即伸出援手,或帮助老人坐起或查看情况。

可持反对意见的人也不在少数。@阿藏便留言道:“不是专业医生的不能扶,老年人晕倒很可能是脑出血,移动只会倍增风险,先打120是对的。”

老人突然摔倒可能涉及脑血管问题,贸然扶起可能适得其反,加重病情。

@九先生则坦言:“如果是我,我不敢碰他,更不敢扶,更别说抢救。”

不少突发事件中,即便旁观者有救助之意,但法律风险和医护知识的缺乏也让他们望而却步。

法律义务与道德责任的碰撞

从法律角度来看,药店店员并无法律强制的救助义务。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的付建律师认为,药店老板在没有法定救助义务的前提下,通常不需要承担责任。

网友们提出的疑问值得深思:店员虽无救助义务,但是否存在基于人道主义的救助责任?

社会并未为“扶不扶”提供清晰的答案,这种情况下的法与情之间的空白让人心生不安。

@线香傀儡评论道:“药店最多是执业药师,不是医师,没那个能力也没那个权限。”

急救责任虽不能强加,但也无疑提醒我们,急救知识普及的缺失带来多少遗憾。

如果急救知识和道德保障能够得以平衡,类似情况或许能更从容应对。

急救技能普及与公众意识的提升

回到事件本身,所谓“黄金三分钟”是真实存在的急救常识。

公众能否在突发事件中真正运用这些急救常识?目前,社会对于心肺复苏、体位调整等急救技能的普及率远未达标。

若药店员工具备最基本的急救能力,能否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之前,为老人提供些许帮助?

网友@甘蔗无糖的评论道出了真相:“法律没有规定店员必须会心肺复苏,但是打电话这种救助行为是必须的。”

事件中的药店员工拨打电话,是其力所能及的举措。

但从更广的社会角度来看,推动基础急救培训进入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范畴,或许可以提升全民应急能力。

完善法律法规,为社会急救提供保障

近年来,急救过程中产生的争议层出不穷。

一方面,个体施救可能触发意外,承担责任甚至导致纠纷;另一方面,围观却不施救又显得冷漠。

要打破这种困局,亟需法律上的保障。

不仅能让更多人无后顾之忧地伸出援手,也将为公共急救构建更为坚实的法治基础。

建立互助机制,减少道德风险

在构建急救保障的同时,社会氛围和互助机制的营造也不可或缺。

公众急救的不足反映出社会道德风险的隐忧。

近年来,各地纷纷试点“全民急救员”制度,倡导急救技能的普及和考核。

更深层的激励机制也不可忽视:社区急救站点的设立、公共场所急救设备的投放、公益急救培训的推广,甚至在特定领域推动“急救责任险”的实施,或将是推动社会互助的有力保障。

在这起老人药店摔倒事件中,药店员工拨打了急救电话,已属其职责范围内的应对之策。

但这一事件也提醒我们,急救教育的缺失、社会互助意识的薄弱和责任法规的不完善,正在将无数个“黄金三分钟”变为无法弥补的遗憾。

社会的进步在于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

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施以援手,若法律也能给予必要的保障和宽容,我们或许可以共同打造一个更加温暖的社会环境,让“扶不扶”的尴尬在理性与人道中得以化解。

您对这件事怎么看?欢迎来评论区交流讨论,期待聆听您的观点。

0 阅读:0

风铃说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