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4147天
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122个词条
一个真实新闻:
某天,老奶奶镶了颗金牙。
就发现嘴里麻酥酥,每天还头疼。
为了排除绝症可能性,奶奶去医院检查。
结果竟然是因为,奶奶嘴里还有一颗铝牙。
两颗牙一正一负,加上唾液作为电解质,嘴巴里直接形成原电池。
嘴麻竟是因为漏电。
网友们亲切称呼老奶奶为:新能源老太。
其实不只有奶奶的赛博假牙离经叛道,还有一些大项目也很离谱。
比如日本文殊核电站。
1986年开工,2016年宣布关闭。
预测耗资150多亿美元,花费60年时间,但发电量为0。
现实比段子还精彩。
生活里就是容易发生这些离谱。
小到放假作业写不完,开学前夜边哭边赶作业。
大到奥运会场馆修建。
比如今年的巴黎奥运会,临近开幕式的时候整个巴黎还是大型露天施工现场。
生活里经常遇到这样:不只有最糟糕,还有更糟糕。
著名大项目管理专家傅以斌教授的书《怎样做成大事》里有详细数据。
他和团队搜集了136个国家,20多个不同领域的16000多个大项目案例。
发现在预算、工期和收益都达标的,只占0.5%。
看吧,失败才是常态。
01
不过,这怎么能难倒我们聪明的人类呢。
追求成功永远是正解。
傅以斌教授,发现了一些把事做好的规律:
慢思考,快行动。
熟悉吧,我们老祖宗也说过:谋定而后动。
经典成功案例就是纽约大厦。
想想看,假如你现在是设计师,要建造一座大厦。
假设你很顶尖,能搞明白怎么选址、确定参数、制定计划。
关键是这项目明确规定18个月内,得从设计到建成。
反正这任务要给我是不接,羊圈都建不成。
大概也只有神笔马良和猴哥这样的神人才会申请出战。
震惊的是,这事真有人做到了。
建筑师兰姆和团队接招。
他先是画图纸,根据环境、条件、现实不断迭代。
以保证每一步设计都经过严格测试,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专家团分析修改。
具体到什么程度呢?
在开工之前,建筑师已经知道需要多少根钢梁、每根多少米,多少颗铆钉和螺栓。
在开始建造前,帝国大厦就在纸上全部完工了。
这其实也是咱们古代建皇宫的老办法,先做个皇宫小样,叫:烫样。
比如要给清朝皇上建造宫殿,先把图纸设计出宫殿园林、陵寝等。
再把2D变3D,用草纸板、浆糊等等比例缩小做模型,再熨烫成烫样。
这些都能自由拆卸,方便皇上太后等甲方提意见。
当时最出名的是雷氏家族,所以也叫“样式雷”烫样。
而且咱们连一颗钉子都没用,全用榫卯结构。
最后只要图纸合格了,开工就不是难事。
所以,慢思考,快行动是一个经过验证的、特棒的做事思维。
02
此时,一对小夫妻提出反对意见。
“骗人的,我们翻新小厨房也深思熟虑过的,还请了设计师,最后还不是快破产了!”
按理说,他们只要不是炸了小区,怎么也不会破产。
他们住的4层公寓楼,一二层他们的,三四层邻居的,房屋总面积112平。
考虑了好几年,才决定翻新厨房。
请来的设计师也很尽责,出了8款设计图,说是预计花17万美元,用时3个月。
甲方夫妻俩点头,小项目开工。
但是拆了厨房地板,才发现房子太老,底下支撑不了这房子,那只能换地板。
甲方想可以顺带把壁橱和楼梯下的化妆间去掉,既然地下室要翻新,干脆调整一下楼梯位置,之前太窄了。
就这样,零敲碎打,一楼都被拆了,二楼卫浴也很丑,一起改造。
就这样,最后整个房子重新装修。
一共花了80万美元,用了18个月,超支50多万,超时一年半。
确实看起来是慢思考快行动,但甲方乙方都拉着你评理。
问题到底出在哪呢?
03
别急,甲方两口子这事还有后续。
房子装修好后,楼上邻居说:漂亮,按照这个我也装修一下。
邻居又装修了2年。
楼下新房落满灰尘,在外边租房住了两年。
好不容易能住了,发现第一次装的地方得二装。
接着,邻居发现他们共用外墙有倒塌风险,需要拆了重铺。
分摊到小夫妻头上又是18万账单。
楼上楼下装修花了200万美元,这事谁想谁疯。
其实他俩确实有责任,“慢思考”不到位。
慢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一个做计划的结果。
关键是思考。
思考要从一个答案开始:为什么要做这个事?
从目标开始,再倒推适合完成目标的方法。
比如小夫妻可以思考:为什么翻新厨房?
也许为了做饭更得劲,那是为谁做饭,让谁开心?
也许是为了让家庭更幸福,不装修厨房不行。那装了厨房问题就能解决吗?
好像不能。
这样一直思考下去,直到确定最终目标为止。
傅以斌教授把这个思考方法叫做:从右向左思考(反推法)。
项目本身不是目标,只是实现目标的途径。
不止我等普通人,乔布斯也犯过类似错误。
2000年,苹果发布了G4电脑。
这款没有电源开关,只要挥手就会启动,超级未来感。
但是没有考虑过用户是谁,能给用户带来什么服务。
最后凄惨收场。
所以甲方两口子有责任。
他们也自我反思:一开始就被困在想要实现的狭隘愿景当中。
那设计师是不是就很无辜呢?
04
“马上挖一个洞出来再说。”
叔叔修整一个小仓库。
甲承包队预算8万,乙承包队说只要4万。
他很高兴签下乙承包队,最后陆陆续续花了14万。
傅以斌教授问过工程师:为什么预期成本总被低估?
工程师很实在,他说:如果我们给出了真实预期成本,那什么东西都不可能建成。
在傅以斌教授书里,还记录了一位美国议员布朗的总结:马上开始挖一个洞出来,要把它挖得很大很大,以确保除了拿钱来填补它,再也没有其他选择。
好莱坞有部电影叫《天堂之门》,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导演西米诺跟电影公司说:预期成本750万美元,保证规定时间内完成。
电影公司乐呵签了合同。
但仅开拍6天进度就已经晚了5天,钱已经花了90万美元。
电影公司也没在意,直到后边一拖再拖,成本激增。
他们愤怒,但又没办法放弃,只能继续付钱。
最后,电影成本达到预期5倍不说,影片还很垃圾,票房惨淡,公司破产。
另一好莱坞导演卡诺分享自己拉投资人拍电影时,采取的策略如下:
“先让一切运转起来,要让电影公司深深卷入其中。
一旦投入一大笔钱,他们除了尖叫和怒吼,什么也做不了。
如果叫停,他们不仅有金钱上的损失,还有脸面上的损失。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马上开始拍摄电影。”
看到了吧,千万别轻易相信很低的报价,尤其是越着急的时候越要慢。
成事的行动指南,傅以斌教授放书里了。
05
看到这里,你可能开始感叹:
人生处处坑,干脆什么都不做,躺平保命。
但,可能也会错过很多好玩呢。
比如,成为赛博老太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