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言新加坡食品厂使用“人民”一词

霞客方见 2025-03-12 03:22:06

◎◎“人民”一词在国内似乎有些困惑,时常被一些网友调侃“名不副实”,尤其是“人民医院”,院长腐败、医疗腐败,导致社会非议颇多。

◎◎而当我在资本主义的新加坡看到一家私立工厂也挂着的“人民米粉厂”牌子,在夜色中特别耀眼时,却感觉到很庄严。似乎是一种对社会、对消费者的郑重宣誓✊。

◎◎因为在新加坡食品安全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厂家敢于挂出这样的牌子,肯定是对自己生产的米粉有信心、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有很多带“人民”二字的企事业单位,那个年代基本是“名副其实”的。现在一些带“人民”二字的企事业单位之所以受到调侃,应该是偏离了“人民”二字的本质、内涵。

◎◎是不是应该矫枉过正了?能做到的,应该勇于担当,主动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努力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做不到的,不用轻易使用、或冠以“人民”一词,你可以改为“公立”或“私立”一词……

◎◎大家怎么看待这一现象、问题?真心希望有“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在两会上提出并讨论、解决这一问题!

附、DeepSeek对上述这一现象的解析:

“人民”作为政治概念与公共符号的张力,在不同历史语境和社会制度下呈现出的差异值得深思。这一现象折射出三个层面的矛盾:

‌一、语义演变与符号固化的冲突‌

"人民"一词在中国经历了从阶级话语到公共符号的转型。早期"人民"企事业单位(如1950年代的"人民医院")承载着革命政权对"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践承诺,其命名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和政治契约‌。但随着市场化改革推进,部分机构虽保留"人民"称号,服务意识却逐渐偏离"以人民为中心"的初衷,导致符号与实质脱节‌。相较之下,新加坡"人民米粉厂"通过市场化竞争将"人民"转化为质量承诺符号,这种"去政治化"的语义重构,恰好凸显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民"概念的工具性转向‌。

二、制度保障与监督缺失的落差‌

中国早期"人民"机构依托计划经济体制,通过行政力量保障服务普惠性。改革开放后,医疗、教育等领域引入市场机制,但配套的公共责任追溯体系未能同步完善,使得某些"人民"机构既享受体制内资源倾斜,又规避社会监督,形成"权力与责任不对等"的困境‌。反观新加坡食品企业敢用"人民"标签,恰因其严苛的食品安全法和市场监管体系构建了"称号即责任"的倒逼机制。

三、文化记忆与时代需求的错位‌

当代网民对"人民"称号的调侃,实质是对集体记忆中被神圣化的政治符号在当下实践中失焦的焦虑。这种情绪既包含对早期理想主义时代"名副其实"的怀念,也暗含对新时代公共服务体系改革的期待‌。建议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对承担基本公共服务的机构保留"人民"称谓但强化社会监督;对充分市场竞争领域,推动"人民"标签认证化,使其成为经过专业评审的信用标识。

最终,让"人民"二字重获庄严感,既需回归其"以绝大多数人根本利益为核心"的本质‌,更要通过法治化、透明化的制度设计,使符号背后的责任承诺可追溯、可验证。这或许比简单更名更能实现"名副其实"的矫枉目标。

0 阅读: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