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凭借其独特的地缘位置和外交传统,长期在安全领域与西方阵营维持紧密联系,其对外政策始终在“亲美”。基于国家利益以及地区格局的变化,中国制定了一套系统性的应对策略:
一、经济杠杆:重塑区域贸易格局削弱新加坡转口贸易优势: 中国通过推进上海洋山深水港建设(2025 年其吞吐量已达 4700 万标箱)以及实施海南自贸港政策,对原本经新加坡中转的货物进行分流。同时,积极推动中老铁路、中泰铁路等泛亚铁路网的建设,构建陆海联运新通道,从而降低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程度。深化绑定经济利益: 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累计签约合作金额达 256 亿美元,合作领域涵盖金融服务、航空物流、数字基建等。2024 年,重庆生命科技城签约的 12 个新项目中,超过 60%涉及新加坡资本,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效应。二、军事反制:突破地缘封锁链南海军事部署升级: 在永暑礁、美济礁等岛礁完成导弹防御系统的部署,歼 - 16D 电子战机常态化巡航马六甲海峡空域,以此抵消新加坡樟宜基地驻泊的美军濒海战斗舰所带来的威胁。构建替代安全网络: 通过中马“联合海洋观测站”项目(2024 年启动)、中印尼“蓝色经济走廊”协议,将区域安全合作的重心向马来西亚、印尼转移,削弱新加坡作为美国“前沿哨所”的战略价值。三、外交博弈:分化西方阵营联动揭露“骑墙外交”本质: 针对新加坡在 TikTok 事件中既配合美国的设备限制政策,又强调“未全面封禁”的投机行为,中国通过东盟峰会等外交场合,揭露其“经济依赖中国、安全依赖美国”的双面性。激活华人社群纽带: 推动“一带一路”华商峰会机制的发展,重点吸引新加坡丰隆集团、凯德置地等华裔资本参与中国新型城镇化项目,借助占新加坡总人口 74%的华人群体来影响其政策走向。四、制度竞争:重构区域规则体系数字货币突破美元结算: 在中国苏州工业园区试点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2024 年已覆盖 85%的中新贸易结算,从而动摇了新加坡作为亚洲美元清算中心的地位。推动 RCEP 规则深化: 借助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使原产地规则、电商标准向中国主导的体系倾斜,压缩新加坡擅长的 WTO 多边规则制定空间。五、历史认知战:解构亲美叙事重提殖民历史伤痕: 通过学术合作发布《英国东印度公司档案中的新加坡》等研究成果,揭露新加坡“去中国化”教育体系对 19 世纪华人抗英历史的刻意淡化。放大价值观冲突案例: 针对 2025 年新加坡航空“机闹事件”,通过对比宣传中国《民航安全条例》的严格执法,凸显西方所谓“法治社会”在亚裔歧视问题上的双重标准。战略启示中国的应对策略呈现出“刚柔并济”的特点:一方面通过军事部署和经济结构调整施加硬压力,另一方面利用文化纽带和规则创新构建软牵引。
这种策略促使新加坡在黄循财政府时期开始调整其姿态,新加坡 2024 年《国家安全战略蓝皮书》已删除“印太战略”表述,转而强调“亚洲价值观共同体”。
未来,博弈的焦点将集中在数字经济规则制定和南海行为准则磋商方面,新加坡“骑墙”的空间正被系统性压缩。

新加坡是香蕉人。
站在新加坡立场,当年选择军事安全上依赖美国,并没有错。但教育去中国化,就是骨子里的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