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贞观三年十一月,突厥人侵犯唐朝国土,侵扰河西地区,拉开了这场大战的帷幕。
彼时,李世民将幕僚李靖封为统帅,向东突厥发动了进攻,这场战争成就了李靖“兵神”的名号,也成为了突厥人心中永远的噩梦。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李靖带领一支精锐部队对突厥王帐发动了进攻,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击了整个突厥王帐,并抓捕了大量突厥中枢官员和将领。
虽然说当时的颉利可汗率领部分亲信逃了出去,但是却被另一个方向进攻的兵团给抓走了。
这场战争使得困扰中原人民多年的东突厥政权被唐军一战扫平,自那之后,东突厥就再也没有对唐朝产生过任何威胁了,那李靖作为这场战争的主帅,究竟是如何打败东突厥的数万大军,成就袭击大师的盛名的呢?
李靖原本是隋朝的大官,李渊造反之后,他被李世民召入幕府,做起了李世民的亲信,此后的多年时间里,李靖便一直在李世民麾下为他效忠。
就在李世民所带领的军队预备和洛阳的王世充开战之时,南方地区发生了动乱,李世民当即便向父亲李渊推荐了李靖,让李靖率领精兵去南方平乱。
他到了南方之后,花了一年多的时间里,平定了巴蜀之地,击败了萧铳,并收编了萧铳带领的十几万大军。
按理来说,战功如此显赫的李靖,本应得到李渊的重用,但是因为李渊忌惮李世民,怕他威胁到太子李建成的位置,所以李靖也因此而遭到了打压。
李世民兵权受限后,李靖与李孝恭等人盘旋在江西、岭南一带,打了多场胜仗,并扫平了整个江淮地区,成为了朝中风光无两的大将。
毫不夸张的说,唐朝之所以能够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一统天下,靠的就是李世民、李靖二人。
天下大定后,李世民便把目光放在了皇帝之位上,他为了夺得地位,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彻底解决了大哥李建成,并逼迫父亲李渊退位,自己登基做了皇帝,李世民的所作所为在大家看来是大逆不道的行为。
因此玄武门之变所带来的动乱也久久没有消除,就在长安内乱之时,北部的突厥得到消息,向南方的长安发动了突袭。
突厥来势汹汹,李世民却毫无准备,一时之间,长安陷入了危局,就在这时,善于用兵的李世民出马,玩了一出空城计,让尉迟恭击败了突厥先锋。
在李世民的指挥下,长安顺利度过了这场危机,唐朝也与突厥的颉利可汗签订了渭水之盟,此后几年,唐朝与突厥都没有发生太大的战争。
虽然说长安的困局已然解除,但是突厥人却在南下的过程中抢夺了大量本属于唐朝子民的财物,这件事情一直被李世民视作奇耻大辱。
当年突厥南下,攻向长安之时,李靖正在山西一带驻守,因此他未能参与这场战争,这事也成为了他心中的遗憾。
对于李世民这样极具王霸之气的帝王来说,他是不会允许突厥人在自己的地盘上酣睡的,因此渭水之盟签订之后,李世民与李靖便一直在寻找机会一雪前耻。
突厥退兵之后,李世民重用文官整理内政,平定了李建成的旧部,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定了完备的政治制度,并与外族人民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李世民为了增强综合国力,增强唐朝的军事能力,一反前朝不允许臣子带武器上殿的规定,每天将几百名士卒安排在殿前练习武术和射箭,在他的亲自督导下,中央迅速培养出了一支善于征战的精锐部队,为长安城建立了一道坚实的屏障。
突厥是草原游牧民族,他们擅长骑射,经常迁徙射箭,打仗本领极强,虽然他们的畜牧业极其发达,但是他们的农业水平和农业生产力却不高,每当冬季来临,他们便只能靠着牛羊和部分农作物生活。
贞观三年,对于突厥人来说分外难熬,那一年,东突厥内政分裂,附庸背叛,政局不稳,天降大雪,牛羊锐减,他们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突厥人为了抢夺更多的食物,度过这个危机,再次向唐朝边境发动了袭击。
突厥违背渭水之盟的举动,也给李世民和李靖找到了反击的机会。
贞观三年,将军张公谨向李世民上书,列举了六条必须出兵突厥的理由,得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认可。
在李世民的指挥下,唐朝撕毁了先前与突厥签订的渭水之盟,挥师北上,正面与突厥展开了斗争,而当年未能参与到突厥战争的李靖则成为了这次大战的总指挥官,李靖带着十多万人,奔向了草原。
李靖为了将伤害降到最小,尽快拿下突厥,先派了几队人进入突厥王帐之内,摸清了内部的情况,然后又用高官厚禄策反了突厥内部的诸多重要官员,李靖还未发动进攻,突厥营内的多位高官便已经主动投降,但是当时的突厥王对此还一无所知。
待到时机成熟之后,李靖率领三千骁骑一路北上,直接攻向了突厥王帐。
由于王帐附近有重兵驻扎,所以颉利可汗完全没有想到李靖竟然会率兵前来,待到他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事情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
李靖到达王帐之后,斩杀了大量敌军,突厥人为了留得青山,迅速掩护颉利可汗离开王帐,逃到了二连浩特。
虽然说李靖并没有在这次突袭过程中抓到颉利可汗,但是他还是达到了他的战略性目的,削弱了突厥的兵力,扰乱了突厥人的军心。
打了这场胜仗之后,李靖并没有居功自傲,而是乘胜追击,消灭了突厥的几只精锐部队,自那之后,突厥便失去了往日的威风。
正是因为李靖在两军僵持之时,妙用妙计,突袭了突厥王帐,所以突厥才没再恋战,一再后撤。
颉利可汗原本以为逃过了李靖的追击之后,便逃过了一劫,可是就在后方还有一个更大的噩梦,大将李勣等着他。
李勣和李靖一样善用兵法,当他得知颉利可汗已经逃走之后,立即敏锐的预测了他逃跑的方向。
他深知吉利可汗要想脱离追捕,就只有一个方向可以走,那就是向北走,翻越阴山,要想翻越阴山,就要历经一个必经之路,那就是白道。
为了抓捕颉利可汗,李勣带兵日夜兼程,赶在突厥人到达之前,守在了白道附近。
作为突厥的可汗,颉利可汗非常清楚,照这个进程进行下去,那突厥恐怕会遭受灭顶之灾,因此他在与大臣商量过后,主动向唐朝发起了求和。
他说他愿意跟随唐军一起去到长安,向李世民谢罪请降,请求唐王放自己一条生路,并表示他愿意带领整个突厥成为唐朝的附庸。
颉利可汗自然不会这么轻易的向唐朝投降,他之所以会做这样一些事情,不过是在玩缓兵之计罢了,他原本打算先向唐朝投降,然后等到青草肥美时再转移到漠北,韬光养晦,伺机东山再起的,可是他的计划却并未实现。
贞观四年,李勣在一路北上,共同处理突厥事宜。
李勣与李靖都二人认为,虽说突厥已败,但是突厥的余兵还在附近,如果将颉利可汗放回去,任由他们逃往漠北的话,那将是一个很大的祸患,因此两人决定,精选一支骑兵,持续向突厥进攻。
两人就此事商议了一番之后,李靖让李勣统帅大军在后方支援,而自己则带领精锐部队和口粮,连夜向铁山出发。
李靖等人前行之时,遇到了在此驻扎的突厥部队,他们一拥而上,给予了敌人重击,但是可惜的是他们并没有抓住颉利可汗。
不久后,李靖的部队在行军的过程中,发现了颉利可汗的踪迹,颉利可汗原本还准备骑马逃跑,却在逃跑的过程中,被附近的唐军给堵住了,最终成为了唐朝的俘虏。
颉利可汗被抓之后,群龙无首的突厥官员纷纷投降,向唐朝归顺投诚,阴山一站结束之后,大唐与突厥的战乱便告一了段落。
李世民是一位胸怀宽广的帝王,他为了收买民心,促进汉朝人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友好交往,也为了彰显自己的格局,并没有杀死颉利可汗,而是将他封为了归义王,将他留在了长安安度余生,并给予了他极好的待遇。
这场惊动一时的唐灭东突厥之战对于大唐的稳定和经济、文化发展意义非凡。
正是因为李世民在立国之时打了这场硬战,才为百姓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为唐朝的开放、繁荣埋下了伏笔。
这场战争不仅解决了攻突厥终于重要隐患,而且还使周边的其他少数民族对唐朝产生了敬畏之心,自那之后,唐朝就怎么与其他民族打过大型战争了。
多年之后,唐朝在北部地区建立了北庭都护府,为后来歼灭西突厥创造了机会,给北部地区的百姓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生存生活环境。
正是因为李靖善于谋划、精通兵法,所以他才能够如此“轻松”的攻下强大的东突厥部族,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袭击大师”的盛名,为后世人所效仿。
参考资料军事家李靖如何用兵如神大败东突厥数万大军?
周世范.唐初军事家李靖.《文史知识》
刘吉同.李靖:文武兼备 用兵如神
唐朝的对外战争
“善战者”李靖_牛嘉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