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心理医生与教师的30天跨界合作

大河健康报 2025-04-01 10:00:48

本报讯 “砰!啪!”诊室吸顶灯下,医生的鼠标被7岁男孩攥在手心反复拍打。

心理医生刘文文注视着男孩仿佛“失控”的指尖,身后的李老师却猛然屏住呼吸——这场景太熟悉了!校园里那些被贴上“顽劣”标签的孩子,此刻在诊室揭开了另一层真相……

当教育工作者跨出校门,踏入医院;当医生诊疗完学生的心理问题,现场教学,2024年10月23日至11月23日,一个月的时间里,103名老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跟随7名心理医生出诊,探索心理诊室里的“医校合作”模式。目前,该模式的成效正逐步显现。

让教室成为治愈起点

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李老师见过不少“小动作特别多”的学生。课堂上发呆、走神,在前座同学背上乱写乱画;课外活动,戳一下、推一把其他同学,屡被“投诉”。

“对学习不上心,目中无人”,是老师们对此类同学的判断,点名批评、课后留堂,是常用的管教方法。在诊室,随着刘文文一番问诊,结合相关检查,7岁男孩被确诊为多动症!

李老师意外不已,也不禁心疼——原来这个调皮的孩子是陷在病痛中难以自主。

对厌学、消极的孩子“多鼓励、勤拥抱”,设法引导“缺席的爸爸”多参与孩子的教育……边跟诊,她边思考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改善方法。

“以前,我或许会认为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太娇气、想得太多。这次跟诊训练让我意识到,教室也应该成为治愈的起点。”白老师说。

从走进学校到走进医院 打通心理疾病干预“闭环”

一个月时间,河南省人民医院心理医学科7位医生,一共“带教”了103名老师。他们来自郑州市金水区的中小学校,大部分是班主任,也有教务处主任、心理老师、副校长等。

老师们跟诊一天,往往意犹未尽,希望医生能到学校成为兼职辅导员,不定期为老师和家长开设心理讲座。其实,这样的沟通,也是每位心理医生所渴盼的。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近几年,河南省人民医院心理医学科门诊患者中,18岁以下的人员占比超过1/3。

2024年,心理医学科接诊了一名因学习压力大而陷入严重焦虑的中学生。为了帮他出院后更好康复,几名医生商量着写了一封1000多字的长信,又找相熟的中学老师字斟句酌地帮着修改,辗转交到该学生的老师手中。

这次举全科之力,花一个月时间,与上百名老师在诊室零距离配合,是迄今为止力度最大的探索。“百闻不如一见,通过跟诊,能明显提高老师识别学生情绪症状的能力,也能增加共情能力。”心理医学科主任史晓红说,这种模式,让医生不再单纯“治病”,而是发动力量,“主动健康”,治未病。

探索“医校合作”长效机制 共同守护心灵绿洲

跟诊虽已结束,协作并未终止。目前,7名医生经常收到老师们的信息,或咨询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疑难个例,或反馈共性问题,希望能有系统解决的办法。

“针对老师们反映较多的问题,我们正在筹备开设家长课堂,每名医生都制作了相应课程,从青少年心理的特点、如何提高心理素质、情商的训练等方面,展开系统的教学。”史晓红说。

医生、家长、老师共聚一堂,共同守护孩子心灵的绿洲,是这一模式的美好愿景。(通讯员 张晓华)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