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正德元年,刘瑾密令刺客,你们速去杀了王阳明,后来怎么样了?

尔槐评历史 2023-07-05 10:47:09

明朝第一圣人王阳明明朝中期的心学宗师,人们说起他,往往都只说他的“阳明心学”,而容易忽视他在其他方面的天赋,比如他主导平定的南赣、两广盗乱及南昌朱宸濠之乱,就堪称明朝军事史上的光辉一页,他也因此获封“新建伯”,并正式成为明朝三个因军功获封爵位的三个文臣之一(另外两个是明英宗时期的靖远伯王骥和明宪宗时期的威宁伯王越)。

总感觉这画像画的王阳明太瘦了。(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王阳明的军功之所以能够显著于存世276年的大明王朝,与他个人的智慧果敢是有很大关系的,历史记载,明朝正德年间,王阳明就与当时权倾朝野的大太监刘瑾结了仇,差一点还被刘瑾派出的刺客杀害在逃亡途中,我们也差一点失去了儒家史上的一代宗师。

王阳明虽然是心学一代宗师,但在正规科举仕途上他还是比不过他的父亲王华,王华是状元出身,而王阳明仅仅是弘治十二年(1499年)的进士。出身仕宦之家的王阳明,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了与众不同之处,考中进士后不久,他就向朝廷上书,陈述西北边防的八条策略,并被朝廷注意到,很快就任命他为刑部主事,不久又补任为兵部主事。

兵部主事这官职听起来比较牛气,但实际上只是一个正六品的小官(说小是跟京城中的大员比,换成现在的官职,这也是个副厅级干部了),可就是这个小官,他居然跟当时炙手可热、权势滔天的大太监刘瑾硬杠上了。

兵部主事虽是六品官,但也真是不小了。(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刘瑾虽然臭名昭著于后世,但他是在世有些败坏刘家人的名声,因为这个人原本不是姓刘,而是姓谈,只是他少年时期自宫当了宦官后,跟了一个姓刘的太监,这才将自己改成了刘姓。以前的谈宦官,后来的刘宦官刘瑾开始走上了快车道,他先是辗转于各宫之间,后在机缘巧合之下被分配到了弘治皇帝的唯一儿子(两个儿子夭亡了一个)朱厚照的手下。

刘瑾没什么文化,可他心智远超常人,极其狡诈奸猾,而且非常善于投机取巧搞钻营,由是很快成为了朱厚照的心腹大伴。慢慢地,他利用朱厚照的“信任”,开始经营起了自己的势力,谷大用、马永成等一批太监逐渐和他勾结在一起,结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太监联盟,时人称之为“八虎”。

所谓“八虎”,其实就是“跋扈”的意思,等到朱厚照登上皇位,以刘瑾为首的八虎就开始独揽朝政、不可一世起来,慢慢地成为了人们口中的“立地皇帝”(即站着的皇帝)。而朱厚照也有意培养刘瑾作为自己的枪头,去对抗势力日益庞大的文官集团,以巩固自己的皇权。

刘瑾为首的八虎是明朝最臭名昭著的太监集团之一。(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瑾日益骄横了起来,他进行了一系列倒行逆施的行为,对文官集团进行了毫无差别的攻击,在这过程中,他也迫害了不少正直的大臣。文官集团为了反抗刘瑾,也利用自己手中的弹劾权,对刘瑾实施了长达几年之久的猛烈弹劾。但越是这样,明武宗朱厚照越要扶持刘瑾,因此刘瑾的官职在文官们的弹劾下,反而越来越高,直至官拜司礼监掌印太监。

世人对这种情形万分无奈,只好在暗地里称文官的弹劾是在弹棉花,而刘瑾就是那朵被弹的棉花。时任刑科给事中吕翀实在看不下去了,便也上了一道奏章,弹劾刘瑾诸多罪行,并强烈要求皇帝诛杀刘瑾。

那时候文官集团的势力依然强大,正德皇帝还要利用刘瑾,所以他没有同意吕翀的意见,相反,他表现得极为愤怒,而且立即下旨将吕翀逮捕入狱以示惩处。可奏章内容最终还是流出来了,并传到了留都南京,被南京刑科给事中戴铣等看到,作为一条战线上的同僚,戴铣与御史薄彦辉共同上疏,言辞激烈地向皇帝弹劾了刘瑾,揭露了其祸国殃民的好几条罪状。

给事中六部都有,属于监察官员序列。(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可那时候的刘瑾已经是“立地皇帝了”了,因此这封奏章最终也流到了刘瑾的手中。作为有明一代著名的大太监,刘瑾岂能善罢甘休?因此,他像往常要办什么事情一样,专门挑了个正德皇帝击球的时间去禀报事宜,而这时候的皇帝只要击出一记好球,往往就会高兴得忘乎所以,甚至连奏章也不愿意多看一眼,只是对着刘瑾说一句:“你看着办吧”,然后就撒手不管了。

刘瑾要的就是这句话,他心满意足地退了出去,马上就命令西厂手下火速将吕翀、戴铣等拘押了起来,并全部施以杖刑后罢官去职。刘瑾此举让很多人胆战心惊,朝臣们纷纷敢怒而不敢言,生怕祸及自身,只有道路以目。这一年,正是武宗皇帝在位的正德元年,即1506年。

可这个世界终究还是有不怕死的,比如兵部主事王阳明。作为原来的刑部主事,王阳明原本与吕翀、戴铣等就是同事,如今看好同事遭难,血气方刚的王阳明彻底憋不住了。他按捺不住满腔的怒火,洋洋洒洒地写下了一份仗义执言的奏疏,为吕翀、戴铣等人辩白喊冤,据说此份奏疏言辞恳切、真诚备至,谁看了都很感动。

《正德演义》中的朱厚照,何炅扮演。(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当然,有一个人又不高兴了,那就是大太监刘瑾。不出意料,这份奏疏也到了他的手中,刘瑾瞬间大怒,想不到这年月还有这么不怕死的,尤其是王阳明一个刚刚出道的小小兵部主事,居然也敢来捋虎须。于是,怒不可遏的刘瑾立即伪造了一份圣旨,将王阳明拘押起来,判廷杖五十(也有说四十的),并处流放贵州龙场驿,就连他的父亲王华也被贬到南京任留都吏部尚书。

得亏王阳明早年练过,硬生生凭借强健的身体抗过了这四五十个廷杖,但也因为刘瑾他们下手太重,状如牛的王阳明仍然被打得昏死了过去,假死了好久才悠悠醒来。

差不多丢了半条命的王阳明很快就被赶上了流放贵州龙场驿(今贵州修文县境内)的路途。那时候的贵州可不是现在高速公路网遍布的模样,到处都是深山密林,居住人群很多都是当地土著蛮族,环境甚是凶险。刘瑾将身负伤病的王阳明贬谪此处,原本就是想要借恶劣的环境害死他,但这依然不能让刘瑾感到满意,他觉得这样还是不太保险,所以决定在王阳明的贬谪途中直接杀死他。

古代杀手。(本文由头题字作者泊东原创)

刘瑾此次派出了两个刺客,要求很简单,就是在王阳明到达龙场驿之前取了他的性命。可那时候的王阳明已经因为上书一事名扬天下,刺客想要明目张胆地杀掉他,也是有所顾忌的;再一个,王阳明本身文武双全,是个将才,着实是有些本事的,所以刺客也忌惮他的实力而迟迟不敢动手,只能一直尾随,寻机下手。

尽管刺客们很谨慎,可还是被王阳明发现了行踪,这时候就更加难以下手了。刘瑾那边催得很急,这边又远远没有达到动手的条件,刺客们的心里也暗自着急了起来。王阳明这边其实也不怎么好过,自己正在贬谪途中,还要时刻提防刺客的刀剑,也终究不是个事。最后,还是由王阳明想出了一个既能让刺客好交差、又能让自己脱身的“两全其美”的解决办法。

这一天,王阳明已踏足钱塘(即杭州),此时距离贵州龙场驿还有非常长的一段距离,而这路线其实也是刘瑾安排好的,因为路线越长,刺客下手的机会也会越多。当晚投宿客栈时,王阳明预先写了一首“绝命诗”,其中有曰:“百年臣子悲何极?日夜潮声泣子胥。”可谓悲壮至极!写完之后,他趁着夜色的掩护,将自己衣冠脱下,换上平常百姓的衣服便来到了钱塘江边,然后再把脱下来的衣冠散乱地丢弃在江边,并将“绝命诗”压在了衣服下面,最后再悄然遁去,隐姓埋名藏在了武夷山中。

如今壮美的钱塘江,曾经差点成了王阳明的葬身之处。(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刘瑾派出的刺客在次日清晨才发现自己跟丢了王阳明,百般焦急之下,他们像无头苍蝇一样追踪着王阳明的踪迹。好在的是,有人在钱塘江边发现了王阳明散落的衣物和遗留下来的“绝命诗”,并在深不可测的江水中发现了他的冠带,这些事情最终也传到了刺客的耳朵里。王阳明已死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就成为了当地的热点,很多敬仰他的浙江地方官都跑来江边祭奠。

刺客们见此情景,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王阳明真的死在了茫茫波涛之中,便顺水推舟的将王阳明的衣冠和绝命诗带回去,向刘瑾复命了。刘瑾本来就是要派人暗杀王阳明,对此也不好再做深究,便只好认可了这件事。

逃过一劫的王阳明后来暗中跑到南京去见了父亲王华,王华见儿子依然健在,很是高兴,他对儿子说:“既然朝廷要你去龙场,那你还是去吧,长期这么躲也终究不是个办法。”再后来,王阳明便西向而行赶赴贵州龙场,在“万山丛薄”之中,与“苗、僚杂居”,倒也过了一段清心自在的日子。

明代的南京其实一直都是首都之一。(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也正是在这段日子里,王阳明在教导当地人进行风俗开化之余,还深入研究了《大学》等儒家名著,并领悟到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心学真理,意思是每个人在成为圣人的过程中,只需向内心、本体寻找力量即可,无需外求,从外部事物中求取道德之理是错误的,进而极大地丰富了“阳明心学”的内涵和外延,这也是“阳明心学三大法宝”之一的“心即理”的原始由来,中华文化史上称此为“龙场悟道”。

由此看来,西厂厂公刘瑾的残暴手段之下,倒也不是全部做了坏事,像“龙场悟道”这种千古哲思之盛者,大概也是刘瑾所无法预料的吧。

刘瑾大概想不到,自己坏心办了件好事吧。(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