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生活记录#\u0002
虽然我也部分赞同高赞
@李梦阳转世
的观点,也给他点了赞,但是,我有不同看法,我认为,还是诸葛诞成功的概率更大一些。
首先,淮南三叛里,王凌的第一叛是最不可能成功的,这点毫无疑问。
王凌叛乱的时候,司马懿还在世呢。诸葛亮死于234年,司马懿死于251年,这17年时间内,整个中国能跟司马懿对抗的军事统帅也就是东吴的陆逊,而陆逊死于245年。也就是说,在司马懿生命中的最后6年里,他的军事实力就是三国时期的第一人。当然,能年近六旬还远征辽东,司马懿的超长待机实力也不可小觑。王凌虽然资格也很老(他是司徒王允的侄子),但是打仗比起司马懿还是差点意思,哪怕是令狐愚还在,王凌+令狐愚也不是司马懿的对手。
因此,王凌授首是没有悬念的。
其次,淮南第二叛里,毌丘俭也许战略是对的,但是他的能力不足以实现战略意图。
毌丘俭分化司马家族的策略是正确的,但是人家家族虽然也内斗,但是对外还是团结的,不会傻到让外人占了便宜,毕竟这是拿全族生命当筹码的买卖,马虎不得。毕竟吕禄这样的傻子不常有,司马昭甚至司马孚就算跟司马师有矛盾,那也是当皇帝和当王的差别,而一旦让毌丘俭得手,那就是全族整整齐齐上北邙的下场。
另外,毌丘俭这种不要老巢、孤军深入的打法,往好了说是一波流,搞不好就是全军覆灭的下场,后世的林凤祥和李开芳也再次证明了,一旦进攻受挫,被围住了,那基本就交代了。
太平军北伐路线,这还是派过一次援军,林凤祥和李开芳都全军覆灭了,毌丘俭一共也就6万兵,就算能把洛阳打下来,也不代表能一举摧毁司马氏的势力,更有可能是跟史实上一样,半路被分割包围,直到歼灭。
再次,诸葛诞的战略比较正确,他也认真执行了,可惜运气差了点,本人能力也不太够。不过,他确实是最接近成功的。
一,《孙子兵法》曰:未料胜, 先料败。
淮南三叛前两叛,都没有联合东吴,那么一旦失败了怎么办?被魏和吴两面夹攻?还是准备北抗曹魏,南敌东吴,成立第四国?最起码要给大家留条后路,才能让人家跟着你干,不是人人都是韩信项羽,可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更多的是一看没有退路,士兵就一哄而散了,连武圣关羽都是这个下场,王凌和毌丘俭比关羽如何?而诸葛诞,最起码给手下留了条退路。
二,《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诸葛诞参加了平定淮南二叛的战役,对于进攻方的部署,他是了解的;诸葛诞长期在淮南驻守,在淮南地区作战,他有主场优势,还可以背靠东吴获得援助(东吴也出兵了)。
三,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诸葛诞是被动造反,被要求入朝(洛阳)当官,等于羊入虎穴,参考司马氏的信誉,有去无回是大概率事件。而造反,反而有活路,诸葛诞横竖不亏(儿子诸葛靓已经入东吴保命了)。
四,司马昭能力不足,司马氏有翻车的危险。
司马昭能力不如司马师是肯定的(没有被司马懿重点培养,一开始的定位就是辅助),司马师在世的时候,司马昭还可以留守;司马师一死,司马昭连个信任的人都没有,只能带着皇帝曹髦和太后一起出征。司马昭前线一旦战事不利,后院起火是大概率事件(司马师时期就有夏侯玄、李丰等人搞事情),而司马昭居然也信不过司马孚,也是挺有意思的,说明司马昭的威望已经不足以统领司马氏了。
五,名不正,则言不顺。
哪怕是在司马师时期,废掉曹芳,另立曹髦,还可以说曹芳不是曹叡的血脉,曹叡是魏文帝曹丕的亲孙子,也算占点大义名分。以及,司马师时期,以晋代魏还不明显,司马师只是个权臣,离篡位还有很远距离。但是,司马昭在257年,被封为高都公,这个爵位是晋公的前身,等于篡位过程已经正式开始了。于是,在淮南三叛的时候,不会有人认为诸葛诞是叛臣,无非是看诸葛诞和司马昭谁能打赢了,谁输了谁就是叛逆。
司马昭的能力,真是不行,要不是父兄遗泽,他可能都斗不过夏侯玄一党。
总结,淮南三叛里,还是诸葛诞成功的概率更大一些,他只要能跟司马昭打成相持,就有机会让司马昭的后院起火。另外,毌丘俭和诸葛诞的后人都有逃去东吴的,比王凌这个倒霉蛋强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