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因为掣得牡丹花签,艳冠群芳,便获得特权,可以任意让人“为她服务”,于是她便指明让芳官唱一个曲儿,于是就有了那首《赏花时》。
《赏花时》出自汤显祖的《邯郸记》。讲述了的是 “黄粱梦” 的故事。不过,贾元春省亲当晚点的第三出戏《仙缘》,据脂砚斋批语,《邯郸记》伏甄宝玉送玉,推测与日后贾宝玉出家的情节有关。芳官给薛宝钗唱《赏花时》,接续了牡丹花签之谶,暗示贾宝玉将会离开薛宝钗,最终出家而去。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翠凤毛翎扎帚叉,闲踏天门扫落花。您看那风起玉尘沙。猛可的那一层云下,抵多少门外即天涯。您再休要剑斩黄龙一线儿差,再休向东老贫穷卖酒家。您与俺眼向云霞。洞宾呵,您得了人可便早些儿回话;若迟呵,错教人留恨碧桃花。”
这首《赏花时》并非是讲黄粱梦,而是插叙何仙姑盼望吕洞宾归来的焦急之情。原来何仙姑要参加王母的蟠桃宴,想找人替她打扫天门落花。吕洞宾主动下界寻人,看中卢生后以 “黄粱一梦” 度化,不想卢生迟迟不醒,耽搁了吕洞宾的归期。何仙姑因蟠桃会临近,心中焦急,抱怨吕洞宾没有按时归来。
传说何仙姑与吕洞宾既是师徒,又是情侣。何仙姑盼望吕洞宾归来的心情,就如同薛宝钗日后盼望贾宝玉归来的心情。但何仙姑又号荷花仙,对应的是“芙蓉”林黛玉。何仙姑在天门扫花,林黛玉在大观园葬花,不排除 “黛玉葬花” 的设计灵感由此而来。曹雪芹巧妙的借何仙姑一人,也有对钗黛合一作巧妙的隐喻。
关于吕洞宾迟迟不归,民间还有另一个传说,是说吕洞宾邂逅白牡丹,与她产生了情缘纠葛。《赏花时》中的那句 “抵多少门外即天涯”,就出自刘禹锡描写白牡丹的《和令狐相公别牡丹》:“平章宅里一栏花,临到开时不在家。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吕洞宾因白牡丹 “忘了” 何仙姑的托付,也与林黛玉说贾宝玉 “有了姐姐忘了妹妹” 的情节相近。不知道这个巧合是不是曹雪芹的故意为之。
最后要再说一下卢生的仙缘。卢生本一心追求科举功名,路遇吕洞宾度化而入梦,梦中娶了贤妻,金榜题名,官场顺遂。但好运过后,他屡遭陷害,经历了家破人亡、命悬一线的困境。好在关键时刻得人搭救而大难不死,最终位极人臣。直到终老,卢生才领悟到人生 “得失” 的真谛。醒来后,他发现锅中的黄粱米尚未煮熟,想那梦中一生荣华不过顷刻之间,于是大彻大悟,随吕洞宾出家。
我们从卢生的 “黄粱梦”,明显能看贾宝玉的 “红楼梦”的影子。尽管贾宝玉并不像卢生追求名利富贵,可他出生就在富贵之中。他的起点就是卢生梦中的终点。而卢生于梦中经历兴亡醒后顿悟,正是贾宝玉在现实中经历兴亡后顿悟的对照。卢生之梦,就像贾宝玉的现实人生,二人殊途同归,印证的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的本质。
而《赏花时》对薛宝钗来说,实际解开了她那个“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的心结,贾宝玉的出家是自我觉醒,与她并无直接关系。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