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厅灯光暗下的刹那,神话照进现实——当哪吒踩着风火轮冲上大银幕,资本市场也同步开启了‘踩油门’模式。2025年春节档,一部动画电影竟让千亿资金在影视股里‘闹海’,这或许是中国商业史上最魔幻的‘情绪特效’:观众为逆天改命的神话流泪,资本为逆市狂飙的K线沸腾。
财经观察站 作者:晨曦
资本市场的“情绪共振”
票房与股价的“梦幻联动”
一部电影,点燃一个板块,当票房神话遇上资本狂欢。
《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以破百亿票房的成绩,不仅刷新了中国影史纪录,更在全球票房榜上跻身前列,成为首部冲入全球前15的亚洲电影。而这场票房盛宴的背后,资本市场的反应更为疯狂。作为主出品方的光线传媒,股价在短短8个交易日内7次触及20%涨停,市值从长期低迷的熊市中一跃突破千亿大关,成为传媒板块的“头号玩家”。更令人咋舌的是,整个传媒娱乐板块被“点燃”——华策影视、城市传媒等个股跟涨;横店影视、万达电影等个股单日涨幅最高达20%,传媒娱乐指数连涨10天创20年最佳纪录。不止如此,它还催生多只概念股爆发:金运激光通过“IP小站”平台发售NFT潮玩,2月11日股价20CM涨停,市值单日激增至26亿元;IP授权玩具生产商高乐股份,市盈率虽为负值仍强势涨停等。
除了相关股票,基金也疯狂。有媒体报道,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共计35只基金提前押宝光线传媒,持股总量达1.12亿股。其中,工银文体产业A增持434.64万股,持仓市值占基金净值5.62%;华夏中证动漫游戏ETF,持有约2991万股,吃尽影视与游戏板块联动红利;富国基金旗下三只产品突击加仓丝路视觉,押注特效技术赛道。
这场“提前量”博弈揭示资本市场的残酷法则:爆款的红利,永远属于那些在黑暗中看见光的人。而这场“情绪共振”的逻辑简单粗暴:票房即信心,信心即股价。《哪吒2》的每一分票房增长,都在为资本市场注入一剂强心针。
IP价值与衍生品的“掘金效应”
从大银幕到“万物皆可哪吒”
票房只是开始,IP才是金矿——当电影变成一门全产业链生意。
如果说百亿票房是《哪吒2》的“面子”,那IP衍生品的热销则是它的“里子”。影片上映仅半月,其联名商品销售额已突破4亿元,覆盖手办、乳制品、AR卡牌、儿童洗护等品牌。泡泡玛特推出的限量款哪吒手办上线即售罄,蒙牛联名款牛奶甚至引发超市抢购潮。这种“万物皆可哪吒”的现象,印证了年轻消费者对优质国创IP的情绪溢价——他们不仅为电影买单,也愿为情怀“氪金”,更印证Z世代“为爱发电”的消费力。
这波热潮背后,是国产IP首次实现“票房+衍生品”双核驱动,光线传媒更借势注册“魔童哪吒”等商标,布局教育、餐饮等全品类IP矩阵。
出品方已注册多枚哪吒2商标。天眼查知识产权信息显示,光线传媒旗下北京光线影业有限公司已成功注册多枚“哪吒之魔童闹海”商标,国际分类涉及教育娱乐、餐饮住宿、广告销售等。此外,该公司还注册了多枚“魔童哪吒”“哪吒降世”“魔丸哪吒”“哪吒之魔童降世”商标。
衍生品市场的爆发,让光线传媒的盈利模式从“单腿跳”升级为“两条腿狂奔”。据测算,若《哪吒2》票房达160亿,公司可分账超33亿元,而IP授权收入更可能成为长期现金牛。据华泰证券分析,潮玩等可选消费市场的高景气度,正被《哪吒2》这样的超级IP推向新高度。
风险与机遇
过度依赖单一IP的隐忧
成也哪吒,危也哪吒——当资本狂欢遭遇“续集焦虑”。
光线传媒的千亿市值看似风光,实则暗藏隐忧:公司近八成营收依赖《哪吒2》。尽管其储备了《姜子牙2》《大鱼海棠2》等续作,但能否复制哪吒的成功仍是未知数。资本市场已开始“用脚投票”——2月13日公司因股价异常波动发布风险提示,坦言“影片上映存在不确定性”。更严峻的是,中国电影史上尚无一家公司能持续产出爆款,迪士尼的“漫威模式”在国内仍难复刻。
未来的胜负手,在于“封神宇宙”能否从单点突破升级为矩阵生态。光线传媒计划中的《三国的星空》《西游记之大圣闹天宫》等20余个项目,若不能形成IP联动,恐难支撑高估值。
爆款之后
资本市场的“长期主义”考验
《哪吒2》的资本狂飙,既是国漫崛起的里程碑,也是影视公司商业模式的试金石。对光线传媒而言,短期靠爆款“冲榜”,长期靠IP“造血”,才是穿越周期的关键。而投资者更需清醒:爆款可遇不可求,唯有那些能持续孵化IP、布局衍生生态的公司,才配得上资本市场的“长情告白”。
当影厅灯光亮起,《哪吒2》的彩蛋预示着封神宇宙的新篇章,而资本市场的放映厅却永不熄灯——这里没有终场字幕,只有永不停歇的估值重构与赛道轮动。哪吒用混天绫搅动了东海,而这部现象级电影掀起的资本巨浪,正在冲刷着影视产业与投资逻辑的边界。或许正如影片结尾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在商业世界的洪荒之力中,真正的神话从不是单日10亿的票房,而是让IP价值如同灵珠转世,在产业生态里生生不息。因为电影终会散场,但资本市场的故事,永远需要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