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神话悟空》大火后,有传言称华谊兄弟要将它改编成电影,但很多网友并不看好这事,直呼可能“烂片”在路上。
近期,央视采访了冯冀,官方的重视让人感觉电影版真的有可能推进。毕竟改编《黑神话悟空》是百利无一害的好事,全球爆火的游戏,加上《西游记》的大IP,似乎成功触手可及。
然而和很多网友一样,我对这部游戏改编成国产电影也不抱太大希望。这种悲观情绪其实不是无端而来。
中国神话体系其实非常丰富,从《山海经》到《西游记》,再到《封神演义》,几千年来沉淀了许多极具文化深度的故事。
然而,许多影视作品要么陷入了一种“以倭代华”的怪圈,把中国神话中的人物和精神内核弱化成了倭式风格;要么就学好莱坞那一套,整一出“超级英雄”式的闹剧。
近几年的仙侠神话剧,都喜欢把焦点放在宏大的三界秩序上,动辄就是拯救世界的宿命论;或者干脆将剧情让渡给“谈恋爱”,丝毫没有深度表达。
这不仅让观众觉得不伦不类,还严重限制了中国神话题材的发展。
《西游记》虽然讲的是取经的故事,但它的内核却是关于自我修行,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神仙救世。他是在一场场艰难除妖中,逐渐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和潜力,最后完成了精神上的升华。
这不是“超级英雄”叙事,而是根植于中国传统的“修己”文化。
电影改编若能忠于这一精神,而不是单纯复制西方的模式,或许能为全球观众展现一种独特的东方视角,也有机会像黑猴一样文化输出。
但即便如此也不容乐观,因为游戏改编电影的失败率远高于成功。
最著名的失败案例莫过于《魔兽》电影。影片选取的故事线根本不符合大多数玩家的记忆,最终不仅失去了核心粉丝的支持,路人观众也因看不懂而怒打差评。
《黑神话悟空》改编电影也可能面临同样的问题:
游戏剧情复杂,尚未完全讲完,很多故事都还没有沉淀。如何在两小时内讲述一个既能吸引普通观众,又能满足游戏粉丝的故事?
这是一个难以平衡的任务。
更重要的是,游戏的叙事方式和电影不同。游戏允许玩家通过支线丰满剧情,而电影必须循序渐进,无法像游戏那样让观众“回去补课”。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游戏中的高光时刻,比如四妹的桥段,可能根本引不起共鸣,而这在游戏中却是玩家的情感高潮。
此外,《黑神话悟空》的世界观尚未完全铺开。而电影是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故事的,是否会因此而剧透,甚至魔改未来的DLC剧情?这都是需要衡量和考虑的问题。
但这些困难,还不是最艰难的。
在科幻电影领域,《流浪地球》的成功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导演郭帆坚守创作初心和根植本土文化的结果。
他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在剧本、拍摄、特效等各个环节上投入了大量精力,同时故事的视角和表达,也都是根植于东方文化。所以这部电影不仅赢得了票房,更赢得了口碑。
相比之下,神话电影领域却鲜有这样的导演。
擅长拍《黑神话悟空》这类电影的导演,乌尔善似乎是唯一的选择。自从香港导演的时代慢慢远去,中国奇幻大片几乎没人能接班。乌尔善虽然在《封神》系列上表现不错,但他的成功其实还是建立在对好莱坞的模仿之上,整体水平依然很低,更缺乏根植于本土的创新力和创造力。
游戏和电影的叙事节奏不同,玩家的互动体验和观众的观看体验也不同,如何将这两者巧妙融合,是电影改编的关键。
我们已经见证过《斗破苍穹》拍成“斗气化马”,《雪中悍刀行》拍成“慢刀行”的尴尬情景。连这些简单的本土文化呈现都能搞砸,难以想象《黑神话悟空》会有多大的难度。
这样的电影改编注定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任务。要想成功,它不仅需要一个优秀的导演团队,还需要对游戏故事的深入理解和创新表达。
所以我们需要的是像郭帆这样的人,愿意沉下心来打磨故事,而不是急于求成。资本可以为电影提供资金,但根植于文化的创造力,才是电影的核心竞争力。
言而总之,总而言之。
《流浪地球》标志着中国科幻电影的崛起,而《黑神话悟空》则证明中国游戏制作水平已迈入世界顶级行列。未来,如果能将游戏与电影两者结合得当,中国的文化产品必将迎来新的黄金时代。
但在此之前,我们要培养一些真正懂得讲故事、打磨作品的创作者,我们得有更多的《流浪地球》,而不是一味追求票房的翻拍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