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具到活祭:殉葬制度如何变成吃人的魔鬼
最近看《封神》里的人殉场景,不少观众直呼"太残忍"!其实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会把石器、兽牙和死者埋在一起,这是殉葬的雏形。但到了商朝,画风就变了——安阳殷墟挖出的商王大墓里,光殉葬的奴隶就有500多人,其中不少是年轻女子,有的被砍了头,有的双手反绑跪在墓室四角,看得人脊背发凉。 为啥这么狠?商朝人信"事死如事生",觉得死后能去另一个世界当"地下皇帝"。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里,就有商王武丁让30个女奴殉葬的记载,理由是"以供驱策"。这些奴隶生前是会说话的工具,死后还要当阴间的 servants,连甲骨文里的"仆"字,都是一个人背着竹篓扫地的样子,简直把人当成了人形扫帚。
人殉的兴衰史:从禁止到鼓励,制度为何反复横跳?
到了春秋战国,人殉终于遭人嫌了。秦穆公死后用177人殉葬,连贤臣子车氏三兄弟都没放过,老百姓气到写《黄鸟》诗骂:"彼苍者天,歼我良人!"汉朝更绝,汉文帝直接下旨禁止人殉,还把自己的陵墓修成"俭葬"样板间。可到了辽代,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人殉又死灰复燃,元世祖忽必烈甚至鼓励民间"夫死妻殉",说是"贞烈可风"。 最荒唐的是明朝。朱元璋死后,46个妃嫔被活殉,棺材里还放着"朝天女户"的木牌,意思是家属能领点抚恤金。直到1673年康熙下诏:"今后凡有殉葬者,概行禁止。"才算刹住这股歪风。但你知道吗?离咱们最近的人殉案例,居然到1949年才绝迹——新疆墨玉县有个地主死了,还想拉小妾陪葬,多亏解放军及时制止。
守陵制度:比殉葬更漫长的折磨
既然人殉太残忍,皇家就搞出了"守陵"这套替代品。白居易写过一首《陵园妾》,说"颜色如花命如叶",说的就是给皇帝守陵的女人。这些"宫女"可不只是普通侍女,好多都是皇帝的妃嫔。比如刘邦死后,吕后把他的宠妃曹氏、戚夫人都打发去守陵,尤其是戚夫人,先被砍了手脚做成人彘,没死成又被扔进皇陵,比直接殉葬还惨。 什么样的女人会被选中?一是没生孩子的,皇家讲究"母凭子贵",生不出皇子就等于"废品";二是宫斗失败的,比如唐高宗的萧淑妃,被武则天打败后,先关在小黑屋,后来又被强令给唐太宗守陵;三是被太后看不顺眼的,像光绪帝的珍妃,本来被慈禧推进井里淹死了,还不解气,又让人把她的尸体捞出来,塞进光绪的景陵守陵宫女队伍里。
守陵人的日常:给死人当一辈子保姆是啥体验?
守陵宫女的日子,比冷宫还难熬。每天天不亮就得起来"伺候"皇帝:先去陵前摆上三餐,馒头、肉菜、点心一样不少,摆完半个时辰再收走——其实就是走个过场,饭菜都喂了野猫。然后要打扫陵寝,擦香炉、换烛台,连皇帝的棺材缝里都不能有灰。最难受的是"哭丧",每月初一、十五,还有皇帝的忌日、生日,都得跪在陵前哭,要是掉不出眼泪,就用辣椒水抹眼睛,哭慢了还会被监工的老太监拿藤条抽。 夏天更遭罪,陵区树多蚊子也多,宫女们穿着长袖长裤,还要戴面纱,不然被蚊子咬了算"失仪"。冬天陵区漏风,手冻得握不住扫帚,也得硬着头皮扫雪。最可怕的是晚上,陵区阴森森的,猫头鹰一叫,胆小的宫女能被吓晕过去。据《清稗类钞》记载,光绪的崇陵里,有个守陵宫女夜里看见"鬼火",吓得乱跑,结果掉进排水渠淹死了,第二天还被说成"惊扰先帝,罪有应得"。
制度背后的真相:皇权如何吃掉女人的一生?
守陵制度的本质,是把女人当成"活的殉葬品"。她们没自由、没希望,一辈子困在陵区里。汉朝的陵园妾,到老了连头发都白了,还得给新皇帝的妃子腾地方,被赶到更偏僻的"宫人墓"里;清朝的守陵宫女,死后不能埋进皇陵,只能葬在陵区外的"宫女坟",连块墓碑都没有,就立个木桩写个编号。 更恶心的是精神折磨。陵区里有个"望乡台",宫女们想家了只能去那儿哭,但不许回头,不然就是"心不诚"。还有"贞节碑",上面刻着守陵宫女的"感人事迹",可实际上,好多人都是被灌了哑药、断了生路,不得不留在这儿。就像《红楼梦》里写的瑞珠,给秦可卿守灵时突然撞死在柱子上,为啥?因为她知道太多主子的丑事,与其被折磨死,不如自己了断。
那些被埋进历史的哭声,不该被忘记
从殉葬到守陵,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对女性的压迫。商朝的女奴被砍头时,秦朝的陵园妾擦着墓碑时,清朝的宫女在雪地里扫陵时,她们的哭声都被皇权的高墙挡住了。幸好现在没这种破制度了,但看看留存下来的皇陵,那些精美的石像生、华丽的地宫背后,藏着多少女人的白骨和眼泪? 下次去参观帝王陵,别光看建筑多宏伟,想想白居易写的"一奉寝宫年月多",想想那些在陵区里熬到白头的女人——她们不是"贞烈"的符号,而是被制度吃掉的鲜活生命。历史不该只记住皇帝的丰功伟绩,也该记住这些被碾碎的"陵园妾",记住她们用一生换来的那句:生而为人,不该成为任何人的陪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