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作家曾分享过自己的经历,他曾经陷入了一种迷茫的状态,每天过得浑浑噩噩,想要改变却又找不到方向。直到有一天,他读到一句话:“如果你周围总是围绕着熟悉的面孔,接收着熟悉的观念,你怎么能期望自己比过去有更好的生活?”这句话让他如梦初醒。
的确,一个人的成就往往受限于他最亲近的人群的整体水平。那些真正优秀的人,不会甘于平庸,他们总是在不断地追求进步。同样,如果你想从底层逆袭,就必须敢于跳出原有的圈子。
走出舒适区,迎接新机遇
苏洵,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更多地与他的儿子苏轼联系在一起,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但事实上,苏洵年轻时曾是一个放荡不羁的公子哥儿。直到27岁那年,他才意识到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于是开始埋头苦读。据说,有一次朋友来访,管家说:“我家主人正在读书,不便接待。”朋友解释说自己是熟人,但管家却说:“主人特别交代,尤其是熟人,概不接见。”
周岭在他的著作《认知觉醒》中提到,影响一个人发展的三大因素分别是:习惯、认知以及身边的人。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形成一个系统的认知框架则需要几年,而如何处理与身边人的关系,则完全取决于你的一念之差。
远离那些熟悉的面孔,并不是立刻就能改变你的生活,但它能促使你沉下心来,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真正能够改变现状的事情上。比如,张宏杰在银行工作期间,为了避免被邻居们拉去打牌下棋,宁愿绕路回家。正是这看似微小的举动,让他能够专心于自己的事业,最终从一个普通的银行职员成长为知名的历史学家。
改变环境,重塑自我
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面临着选择与改变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待在熟悉的环境中,因为那里有我们熟悉的面孔,有我们熟悉的生活节奏。但这种舒适往往会成为我们前进的绊脚石。豆瓣上有这样一个话题:“为什么不能总是与熟人待在一起?”这个问题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其中一条高赞的回答是:“因为他们只会告诉你你想听的话。”在评论区里,有几个真实的故事让人深思。
一位网友毕业后加入了一家初创公司,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薪水却只有大公司实习生的水平。在纠结是否继续时,一位朋友劝他:“不要为了工作牺牲了生活。”于是,他辞职了,并很快找到了一份待遇更好的工作。然而,没过多久,那家初创公司成功上市,甚至他之前带的一些新人也都实现了财务自由。
另一位网友在工作两年后意识到应该开始储蓄。但是,每当她犹豫时,同事们就会劝她:“年轻时就该享受,等到老了有钱也没法享受了。”这样的话语让她安心地继续消费。直到她的父亲因病住院,她才意识到自己毫无积蓄,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与你长期相处的人并不一定是有意阻碍你的发展,但他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价值观给出建议,而这些建议可能会让你安于现状。与熟人频繁交往,虽然能带来短暂的慰藉,却会让你失去前进的动力。
向上社交,拓展视野
红杉资本的合伙人道格·莱昂曾说过:“我从未意识到自己如此贫穷,直到我赚了一点小钱。”他指的是当他积累了一些财富,并有机会接触到了投资圈的新朋友后,才发现自己在之前的圈子里已经是佼佼者,但在新环境中,他仍然觉得自己处于底层。
法国画家米勒也有类似的经历。他年轻时被誉为天才,但作品在市场上却不受欢迎。在他35岁那年,他决定离开家乡,踏上旅程。旅途中,他遇到了柯罗、特罗容等印象派大师,与他们的作品相比,他发现自己在构图、色彩运用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朋友们之所以觉得他的画好,是因为他们从未见过更好的作品。从那时起,米勒更加积极地游历学习,主动结交比他更优秀的艺术家,在交流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
正如前腾讯副总裁吴军所说:“当你觉得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多时,你应该警觉了,这可能是你的人生陷入了困境的信号。”
跳出原有的圈子,主动接触更高层次的人群,这样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将这种差距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就像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说的“潜水理论”一样:浅海有小鱼,深海有大鱼。当你发现身边总是围绕着一群小鱼时,说明你仍然在浅水区游弋。
人生也是如此,只有离开那些与你过着同样生活的人,你才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实现自我超越。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真正的改变,往往发生在你离开舒适区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