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2014年,刘振智,这个曾被认为是老实、内向的青年,在北京首钢工学院的校园内,因不堪忍受持续的校园暴力,拿起了水果刀挥舞,意外地造成了两名施暴者的死亡。北京一老实学生遭霸凌,反抗中失手将二人反杀,法官却问:你为什么要反抗?
这起事件震惊了社会,也让人不禁深思:在暴力与沉默之间,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内心挣扎?
案件经过:
刘振智,辽宁鞍山市人,22岁的他在2012年考入了北京首钢工学院,就读于建工系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他的母亲描述他为一个沉默寡言、性格内向的孩子,不擅长交际,朋友也不多。在父母和老师的眼中,他仿佛是一潭静水,深沉而平静。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看似沉稳的孩子,在遭遇持续的校园暴力后,选择了以极端的方式反抗。当施暴者的家属质问:“你拿刀挥,为什么刀刀扎到要害,你咋那么狠呢?”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一个孩子走上了这样的道路?是什么让他的内心充满了愤怒和绝望?
刘振智的母亲在得知此事后,震惊之余更是心痛不已。她无法想象自己的孩子竟然会用这种方式来应对困境。
2014年10月10日的午后,王某正在操场进行体能测试,不慎与他人相撞,未能及时躲避,导致摔倒受伤。
在场唯有刘振智,但他与王某素不相识,只是偶然站在操场旁,并未横穿跑道。监控录像证实了这一点,然而王某却将他视为肇事者,心怀怨恨。
王某受了些轻伤,经过医务室简单处理后并无大碍。随后,他与朋友外出饮酒,期间提起了此事。
酒过三巡,林某等人听闻此事后义愤填膺,加上酒意冲头,一言不合便要为王某报仇。
而刘振智此时正在梦乡中,被外界嘈杂声惊醒,却对发生的事毫不知情,更不知这将改变他的生命轨迹。
虽然刘振智并未在意这场纷争,宿舍门却被人反复推开。回忆起来,这一切应该是在10月11日凌晨1点左右发生的。
突然,林某冲进宿舍,刘振智下意识地坐起,却遭到林某的殴打,头部、肩膀被疯狂地击打数下,使他陷入昏迷。
几分钟后,林某在宿舍门口连续呼唤刘振智出来,但受过毒打的刘振智不愿轻易离开。
于是,林某再次闯入宿舍,抢夺刘振智的被子,并将他拖出宿舍。刘振智见到王某在场,愤怒地指责他。
就在这时,有人挡在刘振智面前,表示林某和王某酒醉,不是来找他的。并将被子还给刘振智。
刘振智心想事态不妙,拿着被子回到宿舍准备就寝。然而,当他准备躺下时,林某再次闯入,将他拖了出去。
刘振智出于本能抓起桌上的水果刀。被拖出去后,他遭到几人的连续毒打,痛不欲生,不断求饶,但林某等人却毫不留情。
在绝境中,刘振智拿着手中的水果刀进行反击,他只是想保护自己,却不料事态升级。
刘振智情绪激动,反应迟钝,等他回过神来,却见林某和王某已倒在血泊中。他一时不知所措,只能拨打电话向母亲求助,最终报警自首。
刘振智在庭上表达了对自己行为的深切悔意。他描述自己当时独自在寝室睡觉,却突然遭到袭击,感到事出有因。他恳求法官给予他重新做人的机会,表示如果能够重来一次,他会更加理智地处理问题。最后,刘振智向两名受害者的父母深深地鞠了一躬,"叔叔阿姨对不起,我错了。"
在庭审时,刘振智向死者家属道歉,却被法官问及:“你为何不忍耐,为何反抗?”刘振智回答说:“我在寝室睡觉时突然被袭击,感到委屈,或许再忍耐一下,他们会停手。”
刘振智因自首和积极赔偿而获得从轻处罚,但仍被判有期徒刑。此案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分为同情和理解以及认为判决公正的两派观点。
分析点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33条,如果过失致人死亡,可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者,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考虑到刘振智案件中,他的防卫行为超出了必要限度,直接导致两人死亡,情节严重,不符合正当防卫条件。
然而,法庭鉴于刘振智的悔罪态度和认罪态度良好,同时考虑到被害人也存在一定过错,最终裁定以“故意伤害罪”判处刘振智有期徒刑15年,并命其赔偿死者家属10万余元。
这也让我们不禁思考,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应该如何关注并保护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孩子?如何让他们在面对困境时能够找到有效的解决方式,而不是选择极端的手段?
这起事件不仅是对刘振智个人的悲剧,更是对整个社会的警示。我们应该更加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成长环境,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的社会氛围,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从刘振智的案子中,无不透漏着校园暴力以及家庭教育失败的影子。大家在完善家庭教育的同时,能够学习法律,毕竟只有学习好了法律,才知道如何妥善的保护自己。
综合参考来源I法制晚报:22岁高职生半夜斗殴刺死2名同学,被判15年 2015年05月25日1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