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
20年前,一张身材瘦小的小学生,戴着鲜艳红领巾,坐在凳子上用脚夹着笔写字的照片,吸引了广播剧制作人廖祥文的目光,从而引发了20年间关注其成长,并最终以其为原型创作成优秀广播剧的一段故事。
5月28日,由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中国残联宣文部指导,中央民族大学、湖北省文联、湖北省残联主办,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中共恩施州委宣传部承办,中共巴东县委宣传部协办的广播剧《没有翅膀的飞翔》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一)
由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北省残疾人联合会、中共恩施州委宣传部、中共巴东县委宣传部联合出品的广播剧《没有翅膀的飞翔》,以“全国劳动模范”“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好人”陈兹方为原型,讲述了主人公自立自强、不等不靠,用双脚创业、开办农业互助商社,成为乡民创业引路人,带领乡亲们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故事。
该剧于2023年11月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首播,随后在天津、江苏、湖南等15个省级广播电视台播出,并在学习强国、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艺术报》等媒体先后刊发文艺评论文章对该剧主题立意、故事结构、音乐编曲、录音制作等给予了高度肯定。
“这部剧主题好、剧本好、制作好、地方特色突出。”第六届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胡占凡表示,《没有翅膀的飞翔》与现实生活、脱贫攻坚等主题紧密结合,充满着人文关怀,体现向真善美的精神向往;同时剧本流畅,故事真实、可信、好听,既感人又充满温情;表演者声音塑造有特点,朴实的表演风格和对角色的把握、分寸感很到位。
“一部好剧,一个好人,人物和作品双向奔赴,互相成就。”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刘朝荣认为,作品必须有优质的题材素材进行提炼,而人物也借助作品成为艺术形象,有更广泛的传播和影响,这是双向成就的。该剧主人公2015年的时候还是贫困户,至今9年的时间,正是全面实施脱贫攻坚强的年份,这部剧展现了时代的力量,也体现了主人公的根本力量。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高级编辑、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理事李宏表示,“广播剧《没有翅膀的飞翔》以小人物、小切口诠释大时代,写的不仅是巴东故事、恩施故事、湖北故事,更是中国故事。2024年是广播剧诞生100周年,这部剧不仅要让中国人听到,更要走出国门,让世界听到。”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中国残疾人杂志社总编辑张和勇、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高坦、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关玲等专家学者也给予该剧高度评价。他们认为,广播剧《没有翅膀的飞翔》关注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全剧故事流畅自然,贴近生活和人性,情感浓郁真实,不落俗套;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结合巧妙,人物真实、表达真实,较好地契合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时代大背景,既有国家高度,也有真情实感;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历程中人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巨变,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故事。
(二)
研讨会当天,广播剧《没有翅膀的飞翔》出品单位相关负责人、制作人,以及原型人物、全国劳模陈兹方走进首都高校,通过听广播剧、看视频短片、剧中原型人物故事分享、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送广播剧进校园。
陈兹方在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在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听障大学生魏宏用手语表达了对陈兹方的敬意,同时表示自己双手健全,用了三个月时间才学会打字,而陈兹方用双脚一分钟打70个字,让他钦佩不已。视障大学生马义宁在发言中说,“听了原型人物故事和这部广播剧非常震撼,我们通过触摸一个个小点去学习盲文已经感觉很不容易了,剧中主人公在没有双臂的情况下独立生活,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对我是很大的激励,毕业后我也要多为社会作贡献。”
陈兹方在中央民族大学在中央民族大学的宣讲中,文学院院长张翔在向同学们介绍背景时称这次活动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21级文学二班陈辉同学说,“这部广播剧剧告诉我们,面对困难,要有逆天改命的勇气,要有绝不妥协的意志,要有我一定行的信念。” 21级文学三班王鹏杰同学从非遗传承的角度进行了发言,他说这部作品展现了本土文化和地域特色,如土家族的廪君传说,还收录了大量山民歌,在增强故事乡土气息的同时还传承并发扬了传统文化。
互动交流环节,大家踊跃发言。纷纷表示,通过聆听陈兹方的故事和广播剧《没有翅膀的飞翔》,既找到了解决困难的路径,也增强了奋进新时代、逐梦未来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