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带头对美反击,韩国为何选择妥协?韩国代总统向特朗普递上投名状,能否换取对方高抬贵手,减少对韩征税?
面对特朗普挑起的关税战,韩国代总统韩德洙的一番表态引发热议。他在接受CNN采访时明确表示,韩国不会与中日两国联手反对美国的新关税政策,还强调“想与美国谈判”,因为他认为“反击”并非破局之道。这一立场被外界解读为向特朗普递上“投名状”,试图以妥协换取美国的“高抬贵手”。对此,我们不禁要问:韩国为何甘愿放弃联手反击的机会?这种选择背后藏着怎样的考量?日韩的选择为何出奇一致?
首先,韩国的经济命脉被美国牢牢捏在手里。数据显示,2024年韩国对美出口额高达1278亿美元,贸易顺差创下557亿美元的历史新高,汽车、芯片、电池等核心产业高度依赖美国市场。一旦与美国正面冲突,韩国经济可能瞬间“失血”。
其次,安全依赖让韩国难有“硬气”的资本。结合特朗普威胁欧洲多交“保护费”的情况来看,美国可以将经济与安全议题捆绑施压,韩国若在关税问题上强硬,可能触发美方在军事合作上的反制。对身处朝鲜半岛地缘火药桶的韩国而言,安全牌是美国手中最致命的筹码。
此外,韩国企业的“自救”行为也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缓冲。现代汽车追加210亿美元对美投资,三星等企业加速在美建厂,这些动作本质上是用“空间换时间”。政府则顺势将压力转嫁给企业,同时出台购置税减免、提高补贴等紧急措施,试图稳住国内产业。
然而,妥协并不意味着能全身而退。韩国经济已显疲态,关税战若长期化,出口下滑可能拖累整体经济,尤其汽车、钢铁等行业首当其冲。为应对冲击,韩国政府双管齐下:对外加紧游说,强调对美投资创造的就业和技术承诺;对内扩大财政支持,提高预算,重点扶持半导体等战略产业。这种“砸钱保命”的策略虽能暂缓危机,却也埋下福利缩减、债务攀升的隐患。
至于美国是否会对韩国“网开一面”,答案或许藏在谈判细节中。此前美国将对韩关税税率从26%“修正”为25%,虽仅1个百分点的让步,却透露出特朗普“打一巴掌给颗枣”的谈判风格。若韩国继续在军事费用、能源采购等领域满足美方要求,不排除美国以“个案豁免”或分阶段降税作为回报。但这种“施舍式”优惠能否持久,仍取决于特朗普的善变与韩国的妥协程度。
除了韩国,日本同样面临美国关税压力,首相石破茂甚至称此为“国难”,誓言举全国之力应对。但是否与中国联手反击?日韩的选择出奇一致。
这背后有三层现实考量:
其一,日韩与中国的经济利益并不完全重合。中国虽是日韩重要贸易伙伴,但美国市场的高附加值出口仍是日韩利润核心。若跟随中国反击得罪美国,后果可能难以承受;
其二,日韩与美国的同盟关系根深蒂固。在尹锡悦弹劾风波后,韩德洙第一时间向美国总统表忠心,强调韩美同盟不可动摇;日本则长期倚赖美国的安全庇护,难以承受与美国决裂的代价;
其三,中日韩历史矛盾与领土争端未解,三国缺乏真正的政治互信。即便短期利益一致,也很难形成稳固的统一战线。
更重要的是,美国深谙“分而治之”之道。特朗普对日韩与欧盟等盟友加征的关税不一致,可通过制造税率差瓦解联合反抗的可能。这种“区别对待”让日韩陷入“囚徒困境”。谁先妥协,谁可能损失更少。
总之,韩国的“投名状”,本质是夹缝中求生存的无奈之举。从短期来看,当经济命脉与安全命门皆被美国掌控,妥协就成了现实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