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智永《真书千字文》
九成宫学习暂告一段落。从今天开始,学习智永《真书千字文》。
先简要介绍一个智永。
一、智永其人
智永,本姓王,名法极,法名智永,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孙,第五子王徽之(字子猷〈yóu〉,雪夜访戴就是王子猷)后代,号“智永禅师”。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僧。继承师法,精勤书艺。
二、有关智永的美谈
智永练习书法极为刻苦。他在永欣寺时,就曾盖一座小楼专供练字,发誓“书不成,不下此楼”。就在这座冷冷清清的小楼里,他如痴如醉地练字,毛笔用了一支又一支,他常把用坏了的毛笔扔进大瓮,天长日久,就积了好几瓮。智永后来把这些毛笔集中埋在一个地方,自撰铭词以葬之,时称“退笔冢”。当时求书者很多,住处门限踏损,裹以铁皮,号为“铁门限(槛)”。
这“退笔冢”与“铁门限(槛)”便成为书坛佳话,与汉张芝(张颠)洗笔洗硕的“池水尽墨”交相辉映,同为千古美谈。
三、智永的书法
智永擅长真草,精熟无比,其书法深得王羲之笔法之精髓,既继承了魏晋风流的“尚韵”之余风,又开启唐代“尚法”书风的先河,是“尚韵”与“尚法”两大时期过渡性人物,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也有学者认为,智永书法全守王氏家法,缺乏创新精神。如李嗣真的《书后品》就认为“智永精熟过人,惜无奇态”。对此,苏轼《东坡题跋》另有一说:“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如观陶彭泽(陶渊明)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苏轼又说:“永禅师欲存王氏典型,以为百家法祖,故举用旧法,非不能出新意求变态也。然其意已逸於绳墨之外矣。云下欧、虞,殆非至论。若复疑其临仿者,又在此论下矣。”
苏轼此说也确有一些道理。智永之志,确实不是独树一帜,而是要使乃祖书法流传于后世。智永居永欣寺期间曾临写王羲之《千字文》(王羲之生前并无千字文,此为萧梁殷铁石于宫中所藏王羲之墨迹中拓了千字互不重复之字,再经周兴嗣编次成韵文)800帖,分赠浙东诸寺,目的就是要借佛门之力,流布乃祖书法。
智永的代表书作是《真草千字文》,历来对它评价颇高。
智永在《真草千字文》中的真书《楷书)是行楷,比正楷更轻快。智永行楷每字中也有一二重笔,因而字态更生动,更劲雅,唐宋以后的书法大家也大多喜欢师承永禅师的楷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