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过程中,突然很想大便...

沐森的备忘录 2025-04-07 22:42:35

吃喝拉撒是人的日常生理活动,普通人要是想大便,随时去解决就行。然而,对于透析患者来说,在透析进行时突然向护士表示有便意,这可不是一件能掉以轻心的小事,必须引起医护人员的警惕。

52岁的张先生(化名)是一名维持性血液透析5年的糖尿病患者。在一次常规透析中,他突然感到腹部绞痛,伴随强烈的便意。起初他并未在意,但随后出现冷汗、头晕、恶心,血压迅速降至80/50 mmHg。医护人员立即暂停超滤,补充生理盐水后,症状逐渐缓解。事后检查发现,张先生因脱水导致肠道缺血,低血压诱发了胃肠道反应。这一病例揭示了透析中突发便意的复杂性——可能是低血压的前兆,也可能隐藏着更深层的健康危机。

一、哪些情况可能出现透析过程中突然想大便?

1、低血压引发的肠道缺血

透析中低血压是首要警惕因素,发生率高达25%-50%。当超滤速度过快或血容量骤降时,肠道血液灌注不足,引发平滑肌痉挛,表现为腹痛和便意感。老年、糖尿病、贫血患者因血管调节功能差,更易出现此类症状。研究显示,约15%的低血压病例以胃肠道症状为首发表现。

2、电解质与代谢紊乱

透析患者平时血钾升高会抑制肠蠕动,但透析过程中,随着钾浓度的快速下降可能引发肠道应激性收缩,导致便意。此外,钙离子参与平滑肌收缩调节,低钙可导致肠道痉挛和排便感。

3、自主神经病变

对于糖尿病肾病的患者,经常合并胃肠自主神经病变,透析时血流动力学变化会加剧肠道功能紊乱。研究发现,糖尿病透析患者出现便意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3倍。

4、药物的副作用

透析前服用降压药可能加剧低血压相关的肠道症状,此外,服用磷结合剂(如碳酸钙)、拟钙剂(如西那卡塞)、铁剂(如琥珀酸亚铁)等,都可能引起一些患者的便秘或腹泻,例如,使用司维拉姆的患者中,3.5%因腹泻停药。

5、 肠道本身病变

透析患者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10倍。便意可能掩盖肠缺血、憩室炎等急症,特别是伴有黑便或血便时需紧急排查。

二、透析过程中出现便意有什么风险吗?

1、低血压的连锁反应

透析过程中突然出现便意往往是低血压的早期信号。若未及时处理,可能进展为:意识丧失(脑灌注不足导致晕厥,增加跌倒风险)、内瘘血栓(低血压状态下血流缓慢,血栓形成风险增加)、或心肌缺血(冠状动脉灌注不足可能诱发心绞痛或心律失常)。

2、如厕相关风险

据统计,透析患者如厕跌倒发生率高达7.2%,老年患者髋部骨折后1年死亡率超过30%。此外,匆忙如厕可能导致导管脱出或穿刺点出血,特别是使用临时性颈静脉插管的患者。

3. 掩盖致命性疾病

日本学者报道,透析中出现便意的患者中,约2%最终确诊为肠系膜动脉栓塞。这类疾病若不及时处理,肠坏死死亡率可达70%。

三、出现便意,医护人员该如何处理

如果患者透析过程中出现便意,需要立即测量血压,如果收缩压低于90 mmHg需暂停超滤。此外,可以调整体位,改为头低脚高15°,以增加回心血量。

也可以在心功能允许的情况下,快速输注生理盐水100-200 mL补充容量。如果患者执意要大便,也可以考虑使用床上便器,防止体位性低血压加重。

对于合并自主神经病变和肠道功能紊乱的透析患者,可以采用个性化超滤方案,根据血浆再充盈率调整超滤速度,建议每小时超滤量不超过体重的0.8%。也可以每日补充10g水溶性膳食纤维,定期使用乳果糖调节菌群。透析时使用低温(35-36℃)透析液,可以减少低血压发生率30%。而糖尿病患者透析前应暂停胰岛素注射。

对于重点人群,比如糖尿病患者、高龄(>75岁)、低白蛋白血症(<3.5g/dL)的患者,建议透析中每30分钟监测血压,定期进行消化道筛查,和自主神经功能评估。

透析中的突发便意绝非小事,它如同身体的预警红灯,既可能提示急性血流动力学紊乱,也可能暗藏致命的器质性疾病。医护人员和患者需建立双重警觉:一方面要熟练掌握低血压的快速应对流程,另一方面要建立系统的胃肠道评估体系。只有将这种症状置于整体治疗框架中,才能确保透析安全,真正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注:本文案例为保护隐私进行改编,所有医学建议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实施。)

版权声明:图片来源具有会员资质的图片网站或AI生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凡署名原创的文章、图片、视频、音频版权属本公众号平台及作者本人所有。获取授权后可转发分享,其它平台如需引用版权内容,请在醒目位置处注明来源。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平台旨在帮助肾友和大众更好地了解相关疾病,所刊载的全部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院诊疗。刊载信息仅供参考,个体有差异,如有不适请尽快请往线下就医,本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