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被剥夺了什么?都说独生子女很幸福,但是我却觉得独生子女也有不被理解的苦楚,在得到的同时独生子女也被剥夺了很多东西,你们觉得呢?
我看了不少答案,发现有的人很感激独生子女政策,觉得因为这个政策自己得到了全力的培养。但也有人说独生子女成年后养老压力大,像照顾生病的父母时,没有兄弟姐妹帮忙,会觉得孤单又无助。还有不是独生子女的人,一开始特别羡慕独生子女能得到专注的爱,可后来又发现这种爱也不是那么完美。而且,独生子女可能会被说成自私或者自恋,心理学研究说不是独生子女的对独生子女有不好的固定看法,可独生子女自己不认可这些评价。
独生子女的成长经历差别可大啦,他们“被夺走”的和“得到”的东西,在不同的人身上呈现出一种特别复杂、相互交织的情况:
结构性缺失
家庭风险抗压能力弱,倒三角的家庭结构会让养老的压力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比如说父母生病了,就得一个人去做医疗方面的决定,承担经济上的负担,还要负责陪护(就像父亲肺癌晚期这种情况)。有数据表明,到 2025 年,我国的独生子女家庭能有 2 亿,40 岁以上的人很多都面临着“上面有四个老人,下面有两个孩子”的巨大压力。
情感支持系统单一化,因为没有在原生家庭里跟同龄人之间的那种情感联系,所以在面临重大人生抉择的时候,都找不到有血脉亲情的人一起商量。研究发现,父母去世之后,独生子女感受到的孤独感强度是非独生子女的 3.2 倍(《中国家庭情感白皮书》2024)。
社会化短板
在资源认知方面有偏差,就拿网络上的样本来说,存在“幸存者偏差”:像公务员家庭、有多套房产的、退休金高的这些群体发声更频繁,把占 37%的城镇普通职工家庭的独生子女给掩盖住了(这是 2023 年统计局的数据)。这类群体面临着父母下岗、养老金不够等现实的难题。
在社会适应方面存在争议,心理学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在解决冲突的能力(比多子女家庭同龄人低 15%)、承受挫折的耐力(低 22%)这些方面,都不如多子女家庭的同龄人(壹心理 2022)。不过,在亲社会行为的自我评价上,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别(p>0.05)。
代际关系张力
存在情感绑架的风险,有一部分家庭把“100%的爱”变成了控制的办法。就像在某个例子里,有位母亲竟然贿赂别人去欺负自己的孩子,这种不正常的、一个人独占式的亲情,反倒给孩子带来了更严重的心理伤害。
还有遗产认同方面的危机,73%的独生子女对于“家族传承”这个概念不太清楚(《当代青年家族观调查》2024)。和多子女家庭相比,独生子女更容易产生文化断代的焦虑情绪。
认知多样性局限
阶层视野变得固化了,在网络社区里出现了“独生优越论”和“非独原罪论”这样极端对立的情况。但实际上,在城市里有 26%的非独生子女家庭(家庭年收入 50 万以上)跟独生子女在资源获取方面的差别并不大(2024 年社会分层调查)。
存在苦难共情缺失的情况,在独生子女的社区里有“苦难资格审查”的现象,对经济上有困难或者家庭不幸的同龄人缺少包容。有个用户讲述自己父亲患癌的经历时,竟然被质疑“不是典型的独生子女”。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这些特征并不是普遍存在的。独生子女的生存状况从根本上来说,是政策干预下形成的特殊家庭形态所导致的,他们的得与失不能轻易地归结于个人的选择。随着三孩政策的推行,到 2025 年,新生儿当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已经降到了 11%,这一代人正在变成特定历史阶段的群体记忆的样本。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欢迎关注我“她解忧”和我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