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三三年十月二十一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一位工程师家里,降生了一个瘦小体弱的婴儿,名字叫阿弗雷·诺贝尔。
他的父亲伊曼纽尔·诺贝尔,由于不久前遭受了一场大火灾,弄得倾家荡产,债务累累,成天为一家五口人的生活忧心忡忡。
白天,父亲总是在外寻找工作,家里只有母亲带着他和两个哥哥。遇到讨债的人来了,母亲只能说好话,央求缓期归还。
晚上,父亲回来,没精打采,又是白跑一天。诺贝尔和两个哥哥想从爸爸口袋里找到一点吃的东西,结果一无所获。
后来,生活更艰难了,爸爸决定动身前往芬兰去谋生。刚刚四岁的诺贝尔缠着爸爸,哪儿舍得他离开啊!
一八四一年秋天,诺贝尔八岁了。他进了两个哥哥所在的哲科布小学去读书。
诺贝尔读书很用功,成绩优秀。他的智力和操行在全年级名列前茅,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
一天,诺贝尔放学回到家里,妈妈对他说:“爸爸已经从芬兰转到俄国彼得堡,他现在生活有了着落,要我们全家都搬到他那儿去··”
起程的那天,诺贝尔的老师和童年好友都来送行,鼓励他到俄国以后要努力学习,为祖国争光。
可是到了彼得堡以后,由于没有瑞典老师,俄国话他们又听不懂,被迫中断了学校生活,他和两个哥哥一起在家自学。
诺贝尔在家自学像在学校一样用功,遇到不懂的问题就问两个哥哥。有时他提出的问题,两个哥哥也答不上来。
有一天晚上,父亲出了几个问题考他们兄弟三人。虽然诺贝尔比他两个哥哥少读几年书,他的考试成绩却赶上了两个哥哥。
父亲看到三个孩子成绩都很不错,水平不相上下,就请来一位瑞典人做家庭教师。他们和这位老师朝夕相处,进步很快。
父亲看到孩子们自学俄文有了基础,不久又改聘了一位俄国教师来教他们。这位教师精通工程技术,经常给他们讲授有关的科学知识,诺贝尔非常感兴趣。
有一天,老师对他爸爸说:“你的三个孩子,都很聪明,年纪最小的阿弗雷·诺贝尔尤其善于思考,理解能力也最强··”他爸爸连忙说:“老师教导有方.·.·”
不久,老师要他们每人根据学过的知识,设计一个工厂。诺贝尔不但设计出一个化工厂,而且别出心裁地加了一个实验室,受到老师的赞赏。
一八四八年,十五岁的诺贝尔到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旅行,游览了不少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增长了见识。
旅行归来,他越来越觉得要想打开自己的眼界,多掌握几门外语是十分重要的。于是,他又刻苦地自学英语、法语和德语。
不久,父亲让他到自己开办的工厂里料理一些日常事务,但诺贝尔毫无兴趣,一有空不是看书,就是帮助父亲制造鱼雷和炸药。
爸爸看他无心管理工厂,就在一八五○年送他到美国去学习机械技术,希望他将来能继承自己机械师的职业。
诺贝尔在美国学习了两年机械工程,回到俄国以后,依然在父亲开办的工厂里任职。这时他对联系产品销路之类的事更厌烦了,常常和父亲争得面红耳赤。
大哥劝他:“还是听父亲的话吧!”诺贝尔说:“我再也不能为这种游牧式的生活消磨光阴了,我应该把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去。”从此,他就埋头搞他的气量计设计。
从小身体就很瘦弱的诺贝尔,在紧张的研究工作中常常生病,但他还是坚持设计制造气量计。
一八五七年,第一个气量计终于发明出来了,并且很快得到政府的承认。九月的一天,二十三岁的诺贝尔兴高采烈地领回了这项发明的专利证,一家人都为他高兴。
一天,诺贝尔听说法国人已经发明了优良的炸药(其实是法国陆军部队刚开始研究)。这件事激励着他全力以赴研究炸药,从早到晚都关在实验室里。
父亲知道以后,大发雷霆:“你的职业是机械技师,怎么又搞起炸药来了?”
母亲对诺贝尔改变专业方向更是忧心忡忡,来到实验室劝他说:“搞炸药这玩意儿太危险啦,稍有疏忽就会造成重大伤亡···”
诺贝尔为了得到父母的支持,耐心地说:“炸药一旦用于生产,将给人类创造极大的财富。危险是难免的,但我尽量小心···”父母被他的决心感动了,只好默认。
那时,已有很多人研究炸药。诺贝尔不但自己刻苦钻研,而且非常注意吸收别人的长处。他借来了大量的报纸杂志,从中汲取科学营养。
有一次,他在报纸上看到意大利化学家索布雷罗发明的硝化甘油除了用于医疗,还有爆炸性,但他不知道如何使它爆炸。他在试验时发生了大爆炸。
诺贝尔并没有被大爆炸的惨祸吓倒,相反从中得到了有益的启示。他对同事们说:“如果能控制硝化甘油的爆炸,它就是做炸药的很好原料了。”
一天,西宁教授拿来一些硝化甘油,诺贝尔和他的父亲把它放在铁砧上试验,结果仅仅受锤击的那一部分爆炸了,没有受锤击的地方并不爆炸。诺贝尔认为有必要继续研究下去。
在中国很早就发明了火药,并传到了欧洲。一天,诺贝尔在一本书中看到火药具有爆炸性,十分高兴。他想:如果把硝化甘油与黑火药混合在一起,也许会引起强烈的爆炸。
他将硝化甘油和黑火药做了各种比例的混合,可是由于怎样安全点火的问题没有解决,很难进行试验。
诺贝尔的工作得到很多亲戚朋友的支持、鼓励。一位教授对他说:“小伙子,只要你能坚持到底,胜利是属于你的!”
一八六二年五六月间,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一只玻璃管装满硝化甘油,塞紧管口插入装满火药的金属管内,又将金属管两端塞好,再插入一根导火管,成功制造出第一个试验品。
第二天,诺贝尔和他两个哥哥,带着这个试验品来到河边。诺贝尔点燃导火管,投入水中,“轰”的一声爆炸了!试验成功了!两个哥哥高兴地把他抬了起来。
诺贝尔初次试验成功的消息迅速传开了。他把仅能用于医疗的硝化甘油制成了炸药,很多人都来向他祝贺。
然而,诺贝尔并没有以此为满足,他又在攀登新的高峰,不久发明了一种新的雷管。为尽快投入生产,他在斯德哥尔摩附近的海伦波创办了一个简陋的工厂。
厂里虽然人少,但大家都很努力。不久,就生产出了第一批产品。诺贝尔想到这些产品将要在生产上发挥威力,高兴极了。
可是,一八六四年九月三日早晨,大爆炸的惨剧发生了:工厂遭到毁坏;伤亡严重,他的弟弟也被炸死了。诺贝尔痛哭流涕,万分悲伤。
小儿子被炸死,父亲悲伤过度,不幸得了半身不遂症,老伴守在他的身边。
诺贝尔为了使父亲早日恢复健康,节衣缩食,凑了些钱,让他母亲陪他父亲一道到疗养圣地——挪泰琪去疗养。
挪泰琪风景优美,气候宜人。他的父亲经过疗养,病情逐渐好转。老两口心情愉快,时常夸赞儿子待老人的赤子之心。
工厂爆炸所带来的惨景,使诺贝尔极度悲伤,但他并没有被这种偶然的不幸吓倒。诺贝尔振作精神,继续研究硝化甘油的安全使用问题。
可是,这次大爆炸已使周围的群众对炸药产生了恐惧心理。他们听说诺贝尔又在研究炸药,纷纷向瑞典政府反映情况,甚至有人向诺贝尔提出抗议,不准他在市内研究炸药。
在斯德哥尔摩市内再也找不到合适的地点了,他只好跑到郊区马拉湖,在一只平底船上继续进行研究。
工厂爆炸,财产受到巨大损失。为筹措资金,诺贝尔托亲告友,寻求支援,但人们对他的科学研究缺乏信心,谁也不敢轻易借贷。
姑母见诺贝尔整天愁眉不展,就对他说:“斯密特是我们瑞典的大富翁,也很乐意帮助人,你到他那里去,也许会得到援助。”
他立即赶到斯密特家里,说明了来意。斯密特对他深表同情,并说:“你的发明如能得到广泛应用,是很有价值的。我愿意在经济上给予你帮助。”诺贝尔感激地说:“谢谢!”
诺贝尔得到这项援助后,决定重新筹建工厂。他对父亲说:“我要设法解决炸药使用时的危险性问题。这是我们的事业成败的分水岭。”
有一天,他用经过改进的炸药进行试验。为了避免发生意外,他让在场的人都躲避起来,有的小孩赶紧捂住耳朵。
当他点燃新的导火管以后,只听见“嘶嘶”发响,投掷出去,却不曾爆炸。显然这次试验失败了。大家跑出来,一个个目瞪口呆。
这次失败引起了很多人的冷嘲热讽。有人说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连种比较安全的新雷管。
不久,这个工厂生产的炸药源源不断地运往各地。瑞典首先把它用于隧道工程,节省了大量的劳力和经费。
一八六五年五月,柏斯波矿区又用它来开矿,“轰”的一声,就是几吨矿石。人们开始看到了这种炸药的威力。
用这种炸药的国家越来越多了。一八六五年,诺贝尔亲赴德国汉堡,找到瑞典商人文克莱和律师班德曼,在德国开办了一个炸药公司。
同年十一月八日,经德国政府允许,诺贝尔在汉堡几里外的爱尔贝,紧靠着河边建造了一座硝化甘油工厂。
当时,汉堡成了销售炸药的中心。英国、美国、葡萄牙和奥地利的客商,川流不息,云集汉堡,一个个争先恐后,总怕买不到诺贝尔的炸药。
一八六七年十月十四日,瑞典政府承认了诺贝尔是这种猛炸药的发明人,并发给他一份专利证。
可是意外的是他的父亲居然出来和他争夺发明权,父亲在给他的信上说:“我很早以前就做过硝化甘油的爆炸试验,我应该是这种炸药的发明人。”
诺贝尔去见爸爸,说:“您前几年虽然和我一起试验过硝化甘油的爆炸,但是并没有成功;我是经过多年的努力才解决了最关紧要的技术问题···”
他的妈妈觉得孩子的话是对的,就站在儿子一边,指责她的老伴说:“你不但自己没有试验成功,而且还阻止过孩子进行炸药研究,难道你忘记了吗?现在还好意思和孩子争发明权呢!”
他的父亲羞愧难当,心服口服地承认这种猛炸药的发明人是自己的儿子,并表示今后要好好支持他的研究工作。
瑞典科学院为了表彰诺贝尔发明硝化甘油炸药的贡献,于一八六八年二月,授予他金质奖章。
当人们看到炸药的社会效果后,炸药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美国一个矿业主对诺贝尔说:“到我们加利福尼亚去办个工厂吧!那儿有很多矿区,你的炸药会有最好的销路。”
赚钱,使资本家冲昏了头脑。他们毫不注意运输安全,结果在旧金山发生了大爆炸,整列火车被炸得粉身碎骨。
接着,汉堡又发生一次大爆炸。铁路、火车以及附近的工厂和民房也成了一片废墟。
正在大西洋上航行的“欧罗巴”号轮船,因炸药保管不善,也发生了大爆炸。船毁人亡,令人不忍目睹。
这一次又一次的惨祸,使人们对诺贝尔的炸药望而生畏了。一个老太太听到炸药的名字就惊慌失色、目瞪口呆。
一八六八年七月二十四日,瑞典国王亲自下令,禁止运输炸药,违者严惩。英国也颁布了有关章程,严加管理硝化甘油的保存和使用。
法国和葡萄牙政府竟然下令禁止制造和贮藏炸药,命令炸药工厂在几天之内销毁所藏的炸药。
诺贝尔在德国最大的炸药公司被迫停产了,厂里还有十万磅炸药,谁也不来问津。文克莱很失望,只好写信给诺贝尔,问他怎么办。
诺贝尔得到消息后,开始也觉得前途暗淡,不知所措。后来,他又用自己常说的格言来鼓励自己:“一位技术专家,只要是勤奋的、努力的、多才的,那他就不难找到出路。”
他立即返回汉堡,对文克莱说:“我们要以百折不挠的意志,集中我们的全部才能,解决炸药安全运输问题。”文克莱听了他的这番话,也增强了信心。
决心变成了行动。怎样避免硝化甘油在运输中发生爆炸呢?诺贝尔选用木精加入硝化甘油,使它变得稳定。
诺贝尔并不满足初步的成功。他又把一份矽藻土和三份硝化甘油混合在一起,使得炸药更加稳定。他模拟火车的猛烈震动,结果也不会爆炸。
不久,法国派人把诺贝尔请到巴黎,设立了炸药总办事处,还准备了一座实验室。诺贝尔请了法国青年化学家华伦巴赫作为助手,一道工作。
一天,一位经常使用诺贝尔炸药的老工人来对诺贝尔说:“矽藻土使炸药安全运输问题解决了,可这种炸药的威力却不如纯粹硝化甘油炸药那么大了…………”诺贝尔连忙回答:“我们还在继续研究。”
晚上,诺贝尔做实验时不慎把手割破了,他用胶棉敷在伤口上,可是依然很痛,久久不能入睡,白天老工人提出的问题又浮现在脑海里。
已经是深夜了,他忽然从敷在手指上的胶棉得到启示。他想:这种用低级硝化纤维制成的胶棉,也许可以解决炸药威力不大的问题。
他立即起床,跑到楼下实验室,把硝化纤维和硝化甘油混在一起,进行试验。
天亮时,助手华伦巴赫来到实验室,诺贝尔已经把样品制造出来了。他拿着样品对助手说:“这是我新制的炸胶样品。”华伦巴赫看了看,真是喜出望外。
诺贝尔是一个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伟人,他并不满足于炸胶试制成功,现在他又将五十份硝化甘油和四十九份硝化纤维及一份二苯胺混合在一起,制成了无烟火药。
这种无烟火药,在战争上具有极大的用途,自然引起世人关注。意大利首先与诺贝尔的代表订立合同,取得了这项新发明的专利权。
可是这一举动,引起了法国的嫉妒和猜疑。诺贝尔在法国的实验室被警察查封了,禁止他生产无烟火药。
诺贝尔无可奈何,于一八九一年迁到意大利的圣累摩去。
接着,他又在新的实验室里,在硝化甘油和硝化纤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的丙酮和凡士林,制成了细形火药,即诺贝尔火药。
在此期间,英国炸药委员会的阿培尔和杜瓦,多次要求诺贝尔把他研究炸药的新进展,详细地告诉他们。
诺贝尔很尊重朋友之间的友谊,忠实地照办了。他将无烟火药试制经过及其成分,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们。
阿培尔和杜瓦从诺贝尔的来信中,获得了无烟炸药的新配方,然后仿制了一份,改名“戈戴特”火药。
他俩拿着仿制品和从诺贝尔来信中抄来的制造配方,向英国政府报告说,这是他们最近发明的戈戴特火药,申请政府发给专利证。
英国政府急于把这种无烟火药应用到军事上,立即将这种火药的专利证发给了阿培尔和杜瓦两人。
诺贝尔知道这件事以后,对阿培尔和杜瓦的恶劣品质十分气愤。他向英国政府提出了抗议。由于英国政府不予理睬,他只好提交法庭审判。
公开审判开始了。阿培尔和杜瓦强词夺理,肆意诬陷,百般挑剔诺贝尔无烟火药制造方法的不合理性,以此证明他们是这种火药的发明人。
诺贝尔义正词严,说明了自己发明无烟火药的经过,无情地揭露了阿培尔和杜瓦的卑劣行径。在场的人都十分惊讶。
尽管阿培尔和杜瓦歪曲事实,无理抵赖,但在英国政府偏袒下,诺贝尔却没有取胜。
诺贝尔蒙受冤枉,极为痛苦,身体健康受到影响。他给一位英国友人写信,表露了自己的强烈义愤。
后来,他以这件诉讼专利事件为题材,用英文写了讽刺喜剧《专利细菌》,以此表达他的愤怒心情。
晚年,诺贝尔的经济非常宽裕,但他并没因此放弃研究工作而去过那种养尊处优的生活。他一生发明了很多东西,仅得到专利证的就有二百五十五种之多。
诺贝尔经常收到很多来信,要求给予经济援助。来信的人中,有少数是他的朋友,绝大多数都是陌生的人,但诺贝尔一般都给予慷慨的援助。
有一天,他的助手对他说:“诺贝尔先生,你的援助有相当一部分落到了骗子手中…………”诺贝尔大为惊愕。不过他认为,对于真正贫苦的,还是应该援助。
诺贝尔患风湿性心脏病日趋严重,他对医生说: “死神好像伸开两臂在欢迎我。”医生只好安慰他: “别激动,好好休息吧!”
诺贝尔为科学发明奋斗了一生,并无妻室。他住院后,对看望他的朋友们说: “看来我们不久将要永别了,我正在考虑我的遗产如何处理。”
接着,他两次草拟遗书。他留下的遗嘱是:将少量财产分赠亲友和科研团体;把大部分财产赠给斯德哥尔摩科学院,每年用提取的利息奖给在科学领域里有重大发现者···
他沉思一番以后,又用颤抖着的手写下:“受奖的人,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也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可以用自己的发明、发现来申请这项奖金……”
他从头至尾仔细审阅了遗书中的每个字,最后满意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阿弗雷·诺贝尔。
一八九六年十二月,诺贝尔的病情急剧恶化,但他的研究兴趣并未减弱。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写信给索尔曼,表示希望在病愈以后与他讨论炸药问题。
但不幸得很,他的心脏病猝然发作,脉搏停止了跳动。他逝世的时间是:一八九六年十二月十日,终年六十三岁。
人们根据诺贝尔的遗愿,把他的骨灰由意大利圣累摩运回瑞典,埋葬在斯德哥尔摩的北礼拜堂,和他的父母兄弟葬在一起。
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发明家,从一九○一年起,每年十二月十日,在诺贝尔去世这一天颁发诺贝尔奖金。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因发现X射线,第一个走上了讲台,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金和奖状。
同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荷兰化学家范特霍夫;德国医学家冯·贝林获得了生物学及医学奖。
波兰著名女科学家居里夫人,于一九○三年和一九一一年,先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因创立了相对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而获得一九二一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籍华人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都因为对物理学有重大贡献,先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截至一九七八年,世界上已有三百二十五位科学家先后获得过诺贝尔奖金和奖状。
诺贝尔虽然永别了人间,但他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和以他命名的诺贝尔奖,直至今天,还在激励着人们攀登科学高峰,为人类的进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