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哪里来?根宗的线索——姓
当我们认识了新的朋友,通常问对方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家哪儿的?”或者“请问您贵姓?”。其实这本来是同一个问题,是历史的演进把它变成了问题。
就算是我们认识到自我的存在的那个时刻,我们心头的问题也是“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每个人小时候都向我们的父母问过这个稍显尴尬的问题,并且我们往往会获得两个答案,一个是大人的正面回答,那多半是一个“河里捞的”或“路上捡的”这类谎言;另一个答案是他们主动告诉我们的,即我们“姓”。姓,这个字很明了“女人生”的。而且,在中国人心中有这样一个根深蒂固的文化基因:家,是在有娘的地方——当然,这个娘可以老娘也可以新娘。所以,姓本身的内涵就是故乡,就是我们出生的地方,那里有母亲。
根据历史考证,中国的姓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或者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从仓颉造汉字那一刻起,华夏祖先便开始有了能写出来的姓。《百家姓》中,人们认为上古八大姓分别是:姬、姜、姒、嬴、妘、妫、姚、妊(姞)。不难看出,每一个姓都有女字旁,原因也很简单那个时候正值母系氏族公社末期,男人们是要“走婚”的。所以,华夏民族原本的姓其实决定于女人,这一点与今天是不一样的。
如果我们在看看这些古老姓氏在古代的写法,就会产生这样的印象:文字角度上的姓,是一幅极其简明的地图,这幅地图上有两个元素,一是山水等地貌地标,二是部落所处的方位。很明了,姓根本上讲是地理信息。
古代从夏到周都是天子有姓无氏,贵族有姓有氏、一般老百姓没有姓氏只有名。所以在周以前,有姓氏就代表有政治身份,也就是所谓“国民”。南宋郑樵在《通志·民族略序》中说:“三代之前, 姓氏分面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是用来“明贵贱”的,姓是用来“别婚姻”的。到秦代以后才打破了姓氏区分的。
在西、东两周时期,古人的姓氏开始分化,分化所遵循的原则中,以封地为姓仍然占据相当的比重,如屈原的“屈”:
《史记》卷84说“屈原名平,楚之同姓”。楚姓芈,故屈原也姓芈。为什么屈原又姓屈呢?《正义》 记载“楚王始都是,生子瑕,受屈为卿,因以为氏”。意思是楚王生子瑕,子瑕接受屈这个地方做为卿,从此不姓芈,就以屈为氏了。
随着天下一统民族融合,姓氏分化的原则就更多元化了,比如职业、身份、音译等等。这时候,代表妈妈的“女”字旁就慢慢淡出新出现的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