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家长将孩子交给学校后,往往就完全放心撒手不管了。
并且还常常会对老师说:“这孩子你随便打,严师出高徒。”
于是那些孩子便只能老老实实地听话,极少数不怕被打的,才会继续我行我素。
然而如今的家长却过于溺爱孩子。
在各个教育阶段,老师虐待学生的案件屡见不鲜,这让原本就惯着孩子的家长更加慌乱。
其实他们心里很清楚自己孩子到底听不听话,但无论孩子听不听话,老师就是不能打、不能骂,连家长都管教不了的孩子,老师又怎能管得了呢?

当孩子各方面出现问题时,老师无法管理,家长就一味地抱怨学校和老师,却从不反思为何自己的孩子不服管、不认真。
学校给家长安排大量的任务,一方面是想告诉家长:“你看,你一个孩子都照顾不过来,我们学校那么多孩子更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了。要是你们家长怀疑我们学校的工作,那我们把这些任务交给你,你也可能会完不成。”
这样一来,家长也只能有苦说不出。
另一方面,学校将各种任务交给家长,其实也是一种让家长与自己孩子多沟通、加强彼此理解的方式。
所以,这未必是一件坏事。
当下孩子教育难度攀升。
孩子见识广、思维活络,教师不能打压其个性成长,且家长诉求多样,难以契合每个人,而教师精力终归有限。
以往教师薪资微薄、事务繁杂,家长文化程度有限,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在校听从教师即可。
如今教师地位提升,教学分工精细,要求也更为严苛。

诸如禁止体罚学生、限制作业量以防加重学生负担、杜绝拖堂与私下补习等规定,让教师工作难度增大,不过这也意味着教育更规范,分工更明晰。
实际上教育孩子需家校携手。
幼儿及小学阶段,家长辅助至关重要,孩子年幼缺乏自主学习意识,需家长监督助力培养良好习惯。
像创意手工制作、课文背诵、练字等活动皆需家长参与引导。
过去孩子放学后能在学校完成作业或玩耍一阵,现在出于学生安全与减负考量,放学就得被家长接回家。
说起沟通成本的增加,微信也有“贡献”。
以前孩子若犯错,顶多让家长到校一趟,或者一学期开一两次家长会,如今却经常在班级群里发布消息。
就拿疫情来说,自 19 年底至今,每天都要在群里回复孩子健康状况,出行也要报备,北京、青岛、新疆等地出现疫情时,老师还得询问家长是否去过这些地方。
但平心而论,大家都是为了孩子好,尽管过程稍显繁琐,可孩子是自己亲生的,理应肩负起责任,不是吗?

教师同样是一种职业,也是普通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家庭责任。
你觉得自己工作忙、累,回家还要照顾弟弟,难道老师不是吗?
他们回家要备课,看早晚自习,给学生谈心,调解学生矛盾,鼓励孩子。
可以说,班主任就像居委会大妈(有时还要调解家长矛盾,以免影响孩子)、警察(维护班级秩序)、心理咨询师和教师(传授知识)的结合体。
如果可以,哪个老师不希望少点事?毕竟这只是一份工作,什么高尚不高尚的,那都是别人在教师节或找你麻烦时才会提到的。
是的,老师有假期,但哪个教育局的假期不组织老师学习和考试?
说白了,现在支撑老师的也就是自己的良心和自己老师当年树立的榜样,但这些也在逐渐被家长的误解、溺爱长大的孩子、沉重的责任消磨殆尽。
有这种意见可以向教育局反映。如果是广告之类的事情,钱一般不会给到老师手里,而是校长之类的人拿的,停了正好,大家都轻松。
如果是教育局安排的任务,老师不会因为这些额外的工作多拿一分钱工资。
正好可以反映一下,让他们听听民众的声音,回去讨论一下有没有必要这样做。
这样既对你好,也对老师好。

并不是老师折腾家长,是学校或者说教育局折腾家长。
很多问卷调查需要家长做完截图给老师,老师统一打包上交。
各种活动需要多少家长出席,老师拍照存档。
你看到的是家长完成的任务,没有看到相应的老师也要完成的任务。
老师自己希望搞这些活动吗,老师有权利自己决定搞这些活动吗,显然是没有的。
老师不喜欢自己上班只是上课,抓教学吗。
能搞了活动就不抓教学吗,是不行的。
所以不是为什么老师要折腾家长。是上级单位为什么要折腾老师和家长,还有学生。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