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方突然喊话欧洲,派兵援乌或导致直接冲突,中方表态切中要害

兆视观察 2025-02-25 16:13:22

据中国日报网、参考消息网报道,俄罗斯近日警告欧洲国家向乌克兰派兵将引发直接军事对抗,中国外交部重申政治解决危机的核心立场,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俄方划出红线:欧洲军事介入等同宣战

俄罗斯社会院主权问题委员会主席罗格夫在《观点报》的采访中直言,法国、英国推动向乌克兰部署军队的提议是“癫狂之举”。他分析称,此类行动不仅会将欧洲拖入与俄罗斯的直接军事冲突,还可能被某些国家用作“延长政治生命”的工具——例如通过制造战时状态推迟选举或转移国内矛盾。俄驻法大使梅什科夫进一步明确,任何欧洲军队进入乌克兰领土的行为将被视为“事实上的宣战”。

英国首相斯塔默(资料图)

英国首相斯塔默此前公开表示“已准备好派兵确保乌克兰安全”,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甚至提出“10万西方驻军”的设想。俄方认为,这种激进的军事化支持背后隐藏着对乌克兰矿产资源的觊觎。数据显示,乌克兰已探明的锂矿储量占欧洲总储值的25%,稀土资源价值预估超过3万亿美元。西方军事存在若长期化,可能使乌克兰沦为地缘经济博弈的牺牲品。

中方立场:历史教训警示和平路径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在安理会乌克兰问题审议会上,以十年前的新明斯克协议为例,揭示了冲突升级的深层逻辑。2015年达成的这份协议本被安理会第2202号决议背书为“解决分歧的蓝本”,但其条款未能全面落实,导致局势从局部摩擦演变为全面战争。傅聪强调,协议失败的根源在于“执行缺位与信任崩塌”,这一教训对当前和谈具有现实意义。

中方始终主张通过对话而非对抗化解危机。傅聪指出,中国虽非冲突当事方,但始终以建设性角色参与斡旋:从危机初期呼吁停火,到联合巴西等国成立“和平之友”小组凝聚发展中国家共识,再到推动联合国框架内的多边协调,中国的外交努力始终聚焦于“止战”而非“选边”。俄外长拉夫罗夫在与王毅的会晤中特别提到,俄方“重视中方客观立场”,愿与“全球南方”深化合作。

俄外长拉夫罗夫(资料图)

中俄协作:重塑多边秩序的关键力量

王毅与拉夫罗夫在南非二十国集团外长会期间的互动,释放出两大信号。其一,中俄将共同纪念二战胜利80周年,强化“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叙事,抵制单边主义对国际秩序的冲击。其二,双方明确反对将经济全球化武器化,主张构建“普惠包容”的全球发展模式。

值得关注的是,拉夫罗夫在会谈中透露俄方正寻求“公平且符合联合国宪章的解决方案”,这与中方强调的“均衡、可持续安全框架”形成呼应。尽管西方舆论常渲染“中俄同盟”,但两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协作更接近于“并行而非绑定”——中国坚持劝和促谈,俄罗斯则侧重解决“北约东扩”等安全关切,这种差异化互补反而为第三方调解留下空间。

欧洲的困境:战略自主与安全依赖的撕裂

欧盟内部对援乌问题始终存在分歧。德国、意大利等国担忧直接军事介入会触发俄欧全面对抗,而波兰、波罗的海国家则主张“强硬威慑”。这种分裂在2月18日欧盟紧急峰会上暴露无遗:最终公报删除了“派兵”表述,改为模糊的“加强防御合作”。

经济压力加剧了欧洲的摇摆。根据布鲁塞尔智库统计,欧盟对乌军事援助已超380亿欧元,约占年度防务总支出的12%,而能源转型成本使多个成员国财政逼近赤字红线。法国总统马克龙虽高调宣称“不能让俄罗斯获胜”,但法国民调显示62%的民众反对扩大对乌军援。这种“精英叙事”与“民间疲劳”的落差,正侵蚀欧洲联合行动的基础。

法国总统马克龙(资料图)

未来走向:和谈窗口与风险并存

当前局势呈现双重特性:一方面,俄乌前线陷入僵持,双方日均弹药消耗量较2023年峰值下降37%,显示战争动能衰减;另一方面,美国大选临近带来的政策不确定性,迫使各方加速布局。俄罗斯近期释放“愿意有条件谈判”的信号,乌克兰则通过无人机袭击俄炼油设施施加压力,博弈进入微妙阶段。

中国提出的“和平路线图”可能成为破局关键。其核心要素——停火止战、人道走廊、重建基金——虽遭美西方质疑“偏向俄罗斯”,却获得超过130个发展中国家的联署支持。正如傅聪所言:“霸权逻辑无法带来持久和平,只有平衡各方安全诉求的方案才可能落地。”当战场难分胜负时,谈判桌前的政治智慧将决定历史走向。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