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1月23日报道,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与菲律宾外长近日通话炒作南海问题,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当天严正声明:中方维护领土主权的决心坚定不移,任何外部势力无权干涉中菲涉海事务。
南海的波涛从未真正平静。当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与菲律宾外长的通话记录被刻意披露时,这场被精心设计的外交戏码暴露出双重算计。美方选择在政权过渡期抛出南海议题,既是为巩固亚太战略布局,也是为牵制中国发展预留抓手。菲律宾则试图通过强化与美军事合作转移国内矛盾——该国中期选举临近,小马科斯政府支持率已跌破45%警戒线,经济增速放缓至3.2%的十年最低点。这种内外交困的背景下,马尼拉决策层将目光投向争议海域,其空军发言人卡斯蒂略证实,美菲联合巡逻范围已从仁爱礁扩展至黄岩岛,美军B-1B轰炸机与菲军FA-50战机的编队飞行,刻意选择在中国公布黄岩岛领海基线三个月后实施。
美军B-1B轰炸机(资料图)
中国南部战区随即展开针对性部署。三日内连续公布的巡航轨迹显示,海军054A型护卫舰编队与空中预警机组网配合,在黄岩岛周边12海里领海实施昼夜监控。卫星影像捕捉到至少4艘中国海警船在巴西兰海峡东西两端建立封锁线,这种"钳形布防"有效遏制了菲方船只的抵近试探。值得关注的是,自2024年11月黄岩岛领海基线划定以来,菲律宾军机的非法越界次数较基线划定前显著上升,增幅超过六成,但每次都被中国海警雷达系统提前20分钟锁定。这种技术压制让所谓"自由航行"沦为自说自话的表演。
菲律宾的冒险举动暗含多重动机。其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披露的内部文件显示,菲国家安全委员会将南海问题列为"转移社会矛盾最高效工具"。该国通胀率连续8个月高于6%,大米价格同比暴涨28%,民众对政府经济政策的满意度较去年同期下滑19个百分点。这种情况下,菲军方突然高调炒作中国科考船在巴西兰海峡的过航——这条宽度达50海里的国际航道,每年有超过3万艘各国商船通行。这种选择性叙事暴露出马尼拉的矛盾心态:既想借外部冲突凝聚民意,又担忧过度挑衅引发不可控后果。
美国国务卿鲁比奥(资料图)
美国的介入方式同样充满算计。鲁比奥在通话中重申《美菲共同防御条约》效力,却拒绝明确条约是否适用于仁爱礁、黄岩岛等争议海域。这种"战略模糊"既给菲律宾制造安全幻觉,又为美国保留抽身空间。实际军事部署印证了华盛顿的谨慎态度:1月美菲联合巡航仅出动独立级濒海战斗舰,这种火力配置根本无法对抗中国海军主力舰艇。五角大楼内部评估报告显示,美军在南海的军事存在85%集中于情报收集与电子对抗,真正具备实战能力的航母战斗群始终游弋在距争议海域300海里外的公海区域。
国际法理层面的较量日趋白热化。中国在南海的维权行动始终遵循《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框架,2024年完成的黄岩岛领海基线划定严格参照公约第7条关于群岛基线的规定。反观菲律宾主张,其所谓"历史性权利"源自1946年美菲签署的《一般关系条约》,该条约将美国殖民时期划定的"条约界线"强加给独立后的菲律宾。这种将殖民遗产包装成法理依据的做法,在2023年《公约》缔约国会议上遭到37个国家代表质疑。即便在东盟内部,印尼、马来西亚等国也多次强调"反对域外势力干预地区事务"。
经济代价正在动摇某些国家的投机心理。国际航运协会最新报告指出,南海争议海域的船舶绕行率较2023年同期增长17个百分点,仅燃料成本每年就增加44亿美元。新加坡港务集团数据显示,途经马六甲海峡的集装箱船平均延误时间从18小时延长至32小时,保费费率上调23%。这些数字刺痛着地区国家的神经——东盟对华贸易额在2024年突破1.2万亿美元,是美菲贸易总额的6.8倍。现实利益面前,越南悄然撤回原定的南海联合军演计划,马来西亚则重启搁置两年的中马海上联合开发谈判。
技术革新重塑着南海博弈形态。中国海警3701舰搭载的无人机集群系统,可在15分钟内完成半径150海里的三维扫描,识别精度达到0.5米级。部署在永暑礁的量子通信节点,实现了与大陆指挥中心的瞬时数据交互。更关键的是,北斗导航系统提供的厘米级定位,使中国海上执法记录在国际海事纠纷中的采信率提升至92%。这些技术突破彻底颠覆了某些势力"碰瓷执法—舆论炒作—施压妥协"的传统套路。当菲方船只今年1月试图靠近黄岩岛时,其行动轨迹早在48小时前就被中方智能预警系统预判,现场取证的4K影像在冲突发生2小时后已出现在联合国海洋法法庭的电子证据库。
历史经纬始终是照妖镜。菲律宾现政府声称的"南海权利",实质是殖民时代的遗毒。1898年美西战争后,美国通过《巴黎条约》将菲律宾群岛西部界限人为划至东经118度,这条从未被国际社会承认的虚线,如今却被包装成"法理依据"。中国对南海诸岛的管辖则可追溯至汉代,《汉书·地理志》明确记载了朝廷水师巡视"涨海崎头"(即南海岛礁)。明清两代更在《广东通志》《海国闻见录》等典籍中系统记录了对南海的行政管辖。这些铁证面前,任何割裂历史的领土主张都显得苍白无力。
菲律宾外长(资料图)
未来南海局势将围绕三个支点展开角力:菲律宾国内政治走向、美国大选后的战略调整,以及《南海行为准则》磋商进程。马尼拉街头的抗议浪潮正在发酵,超过5万名渔民集会反对政府"将渔业纠纷政治化";美国商界82%的企业领袖在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调查中反对将经贸问题与地缘政治捆绑;中国与东盟国家就准则框架达成的17项共识,则为地区稳定奠定制度基础。在这片见证过郑和船队和平航行的海域,合作共赢始终是穿越风浪的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