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年战场上,我军战士经过被击毁的越军T-34坦克,追击逃敌。图片来源于网络。
老卡1月31日发表了《参战老兵:79年战争全连无一牺牲!至今感激连长关键时刻叫停进攻》。很多朋友为7连战士遇上这样的好连长而高兴。
也有人怀疑,是不是7连连长王云元遇上敌人就“怂”,所以才能打二十多天仗后,把全连130多人一个不少带回国。
恰恰相反,1979年2月17日也就是开战第一天,王云元连长就带着七连指战员,连续攻下三个山头,毙敌72人,只牺牲1人(配属7连作战的三营机枪连新战士尹波,晚上8点被远处流弹击中),伤8人。
尤其是攻克251高地的战斗,成为我军的优秀战例,即79年《战例选编》连以下进攻战斗战例中的《步兵第115团7连251高地进攻战斗》。
驻守在251高地上的越南军队,是黄连山省军事指挥部192团2营5连加强排。
越军构筑有两道环形堑壕,11个大型掩蔽部,并和交通壕相连结,各种火器都构筑有一般掩体和掩盖的土木质发射工事。
武器方面,这个加强排配备了1挺重机枪、一门82迫、一门82无、两门60迫击炮,外加5挺12.7毫米高射机枪。
越军防御阵地,可见两门迫击炮。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次,咱们不照搬《战例选编》,就从一名参战老兵的角度看,7连在进攻251高地时,怎么打出近乎零伤亡(仅伤1人)的模范战例。
小到班组甚至单兵,都明确自己的冲击路线!
7连进攻251高地前的真实照片,这是一排一班在明确各自的进攻路线。图片来源于网络。
7连一排一班的77年老兵、尖兵小组长李奕森,在自己的回忆文章《血染南疆》中写道:
在攻击阵地前沿,连长王云元为各排明确了路线和进攻目标,尔后各排长向各班.组长传达上级的作战任务和要求。
也就是说,战斗打响前,连、排、班都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进攻路线。
而一班班长周开平,又给各战斗小组指明进攻路线,分配各组作战任务,分三路向251高地发起进攻!
看到没有?这可不是乱哄哄一窝蜂埋头冲,全班9个人,人人心里有数,三三制登场。
逼近到30米才发起冲击,刚从防炮洞出来的越军被打个措手不及!
手拿话筒灯参战老兵李奕森。图片来源于网络。
李奕森在回忆文章中写道:
尔后一排在左、二排在右一字形展开分多路进攻,三排随队部跟进。
当我团、营停止炮击时,我连炮排立即向敌人战壕近距离炮击。
一排.二排攻击前进到离敌大约50米时,三排长李恩春见正面间隙较大,立即主动带领三排从正面攻击敌人。
为什么要一字形多路进攻?就是要同时投入战斗,一起冲进越军堑壕,不让越军有从容应对的时间。
而115团的100毫米迫击炮和三营的82毫米迫击炮,对251高地的炮击既是进行炮火准备,也是护送7连官兵接近越军前沿。
而三排长摔三排加入战斗,更让越军没有丝毫可乘之机。
由于7连的60毫米迫击炮一直在对着越军堑壕开炮,前面一二三排的战士逼近到30米的时候才停止炮击。
“当进攻到离敌三十米时,各排突然向敌人发起了猛烈攻击。左翼的一排以各班.各组同敌人组展开激烈的战斗,当场击毙敌人十二名。
在一排一班尖兵组长的我(小老广)首先从251高地左侧冲上山顶,看见一个受伤的残敌向后方逃跑,我立即卧倒举枪向逃跑的敌人连开两枪,当场击毙逃跑之敌。”
(老卡:参战老兵李奕森这句“当进攻到离敌三十米时”写错了,是逼近或接近到三十米时。因为逼近到距离越军第一道堑壕30米时,我军官兵才开火射击。)
由于越军之前都躲在防炮洞里,等进入战位想顽抗时,已经来不及了。比如一班的第二班长赵兴利(济南军区战前调来),一枪就撂倒一个正举着手榴弹还没来得及扔的敌人。
而二排五班的机枪手王小宏,看见越军冲向高射机枪,还没摸到机枪就将他当场击毙。
就这样,7连以仅负伤一人的代价攻克251高地,歼灭越军34人,缴获12.7高射机枪5挺,重机枪1挺,冲锋枪2支,82无后坐力炮1门,60炮2门,82迫击炮1门,高机弹4680发,82迫炮弹923发,步机弹8896发。
7连官兵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没有牺牲一人。图片来源于网络。
结语:
7连能近乎零伤亡的攻克251高地,首先人人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进攻路线。
然后是步炮协同好,7连官兵敢于冒着自己的炮火尽量逼近敌人堑壕。
最后就是冲击时机选择好,30米距离让越军来不及做好准备,我军战士就冲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