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过雪糕,做过图书管理员,在人生的起跑线上,马浚伟并没有比别人多拿任何好牌。
出生在香港深水埗,一个七口之家全靠父亲开巴士的微薄收入,早早体会到生活艰辛的他,14岁就踏入社会,用稚嫩的肩膀扛起家庭的重担。

大学梦,也只能暂时搁置。
22岁,他抓住了命运抛来的橄榄枝,在第44次歌唱比赛中,终于夺冠。

你以为这是逆袭的开始?
现实却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

唱片公司剑走偏锋的宣传策略,让他成了众矢之的。
被误解、被抵制,甚至传出“被泼粪”的谣言,虽然是假的,但也足以让他心力交瘁。

转战电视剧,他成了我们记忆中的少年康熙。
1998年的TVB版《鹿鼎记》,让他声名鹊起,金庸先生都盖章认证,说他演的康熙最传神。

之后的《洛神》、《帝女花》,更是让他成了古装男神的代名词。
可演艺圈,哪有那么容易?
几句话被媒体断章取义,事业又开始走下坡路。

屋漏偏逢连夜雨,2000年,母亲的离世,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长达八年的抑郁症,像一个无底的黑洞,吞噬着他的希望和快乐。

他用工作麻痹自己,用酒精逃避现实,甚至想过一了百了。
47岁上北大: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但他最终选择与命运抗争。

他开始学习心理学,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一点一点把自己从深渊里拉出来。
他开始明白,学习,才是治愈自己的最好方式。

47岁,他做了个惊人的决定:放下如日中天的事业,去北大读工商管理硕士!
周围的人不理解,觉得他是不是疯了。

可他知道,自己心里一直有个缺憾,那就是没能上大学。
现在,是时候弥补了。
北大的生活,对一个粤语区的“老”学生来说,挑战重重。

普通话,商科知识,还有繁忙的工作,哪一样都够呛。
但他硬是咬牙坚持下来了,每天五点起床预习,和比自己小二十多岁的同学们一起讨论作业。

两年后,他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13门核心课程全A!
他的毕业论文,还结合了自身对香港影视业的理解,成了优秀论文。

从北大毕业后,他就像打开了学习的阀门,一发不可收拾。
中医、咖啡师、儿童心理学……他不停地学习,不停地挑战自己。

有人说他作秀,他却说:“我随时都可能离开这个世界,所以要珍惜每一天。”
如今,他身兼数职,演员、导演、主持人、企业家、公职人员……每一个角色,都闪耀着他的光芒。
他的人生,早已不再局限于方寸屏幕,而是活成了一个精彩的“斜杠青年”。
马浚伟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学习,永远是最好的投资。
不看内容只看图片的话,以为是马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