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的沧州,血流成河。
别误会,这不是拍电影,是真事。
太平天国北伐军破城,主帅林凤祥一声令下,开始了持续三天的屠杀。

你可能想问,为啥啊?
《沧州县志》里说得明白——“屠戮三日,十室九空”。
万余具尸体堵塞了运河,这画面,想想都瘆得慌。
林凤祥这哥们,广东揭阳人,早年逃亡广西,后来加入了拜上帝会。
他作战勇猛,绝对是把好手,在“李得胜耕牛事件”里,58个人打赢了200多个,牛吧!
可惜,这哥们有个毛病——“睚眦必报”。
说白了,就是记仇,有仇必报,报复心极强。
他同袍李开芳被俘后也吐槽过他这点,好多史料里也都有记载。
这“睚眦必报”的性格,在战场上可不是啥好事。

1853年打扬州,清军诈降,太平军吃了亏,林凤祥火了,下令把俘虏全杀了。
这还没完,接下来打平阳,一个扛旗的兄弟被炮弹炸死了,林凤祥又下令屠城。
你说这城里老百姓招谁惹谁了?
结果,《复生录》里记载,平阳城“遭搜杀三日,一城化为灰烬”。
屠城!真是“好钢用在刀背上”几个月后,沧州之战。
太平军虽然赢了,但也损失惨重,4000多精锐没了。
林凤祥怒火中烧,再次下令屠城。
好家伙,满人、汉人、回民,男女老少,统统遭殃。
1853年的《户部清册》显示,沧州人口骤减76%。
城外,两座“肉丘坟”,埋葬着数不清的无主尸骸。

说实话,林凤祥这做法,跟太平天国高层的策略完全相悖。
杨秀清的计划是“分化士绅”,笼络人心。
林凤祥倒好,一通乱杀,把北方百姓的心都给伤透了。
这下好了,太平军从“义军”变成了“流寇”,谁见了都得躲着走。
沧州屠城后,直隶的团练数量暴增,都害怕太平军再来一次。
保定的士绅们还自发组织了“联庄会”,三个月就拉起了三万多人。
就连原本反清的白莲教也加入了对抗太平军的队伍。
民心尽失,北伐军的日子越来越难过,粮草、军械、情报,啥都缺。
败局!从天津到连镇的溃败之路1854年初,北伐军在天津西郊吃了败仗,被迫南撤。
这一路上,冻死、饿死、病死的,足足损失了上万人。

突围到连镇后,林凤祥还在等援军,可惜,援军没等到,等来了清军的包围。
城里没粮了,士兵们只能啃黑豆。
僧格林沁劝降,不少士兵都投降了。
更让人无语的是,林凤祥居然对逃兵听之任之。
结果,《近代中国陆军武器编年》里统计,武器装备的流失率高达34%。
都这节骨眼上了,林凤祥居然还信了一个自称“耶稣附体”的小兵,把指挥权都交给了他。
结果可想而知,一个月后,林凤祥把这“谋主”给杀了,但大势已去。
1855年3月,连镇失守,林凤祥被俘。
押送京城路上,他始终不肯低头。
几个月后,李开芳也被俘,北伐军彻底完蛋。
林凤祥,猛将一个,却因为“睚眦必报”的性格,断送了北伐大业,也把自己送上了绝路。
真是成也性格,败也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