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相忘于江湖
从某种意义上说,回忆录是另一种形式的历史。
在开国元帅中,留下完整回忆录的并不多。
个中原因则各不相同,有一些在战争年代饱受创伤,导致英年早逝,也有特殊年代不允许个人的记述,还有一些一生低调,不愿意把过去的功劳白纸黑字写成文字。
比如,罗帅由于积劳成疾,61岁就英年早逝;贺老总、林总、陈帅和朱老总,在特殊年代过早地离开了我们;刘帅的文笔不俗,但晚年一直卧病在床;叶帅一生低调不喜张扬,所以虽然去世较晚,但也没有亲笔回忆录流传后世。

给后人留下回忆录的只有3位元帅,那就是十大元帅排名次席的彭总留下了《彭德怀自述》,徐向前元帅也有《历史的回顾》,还有聂荣臻元帅的《聂荣臻回忆录》。
十大将留下回忆录的,有粟裕、黄克诚、罗瑞卿、萧劲光、许光达等人。
开国上将留下回忆录的较多,像萧克、王平、杨成武、杨得志、张宗逊、陈锡联、王新亭、叶飞、洪学智、许世友、张爱萍、朱良才、吕正操、陈再道、宋任穷等。
开国上将王宏坤,就著有《我的红军生涯》《再忆征战生涯》;陈士榘也著有《从井冈山走进中南海——回忆毛主席》《天翻地覆三年间——回忆解放战争》等。
至于开国中将和少将,由于晚年环境宽松,留下回忆录的就更多了。
但是,开国将帅的回忆录也不完全等同于历史。
其中的原因也很复杂,有的是特殊年代的产物,所以并不完全客观;有的为尊者讳,只提亮点不说缺点;有的回忆录是后人纪念性的文字,刻意回避了一些历史性事件。
也有一些回忆录,兼具文学性、史学性和军事研究价值,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粟裕回忆录》。但是,如果说哪一位开国将帅的回忆录引发抢购潮的,还是《彭德怀自述》。

1981年12月,历尽磨难的《彭德怀自述》首次出版。
没想到的是,首次印刷的13万册不到半个月就销售一空。加印的200万册,短短几个月又很快售罄。就在当年,这一本薄薄的《彭德怀自述》销售了290多万册。
毫不夸张地说,《彭德怀自述》创下了我军回忆录销量之最。
不久,这本《自述》又被翻译成了英语、日语、朝语、俄语等多国文字,让彭总成为跨国界的军迷和读者向往的英雄人物。但是,到底是什么内容打动了数百万读者?
《彭德怀自述》之所以畅销不衰,主要是因为几点原因:
原因一,《彭德怀自述》诞生于特殊年代,读之令人动容。1959年庐山会议,敢说真话的彭总因为提及农业和经济发展的一些问题,被批判、撤职、离开军界,从此远离权力中心。7年后的1966年,又以“莫须有”罪名被投入狱中。
而《彭德怀自述》的文字,就是彭总在狱中的8年反复写就的“交代材料”,因为是回顾和“思过”,所以内容很深刻。1974年,彭总临终前托付侄女彭钢转交黄克诚大将。
17年后的1981年,彭钢终于找到了彭总生前的下属、亲密战友黄克诚大将,在黄大将等人大力支持下,彭总呕心沥血写成的材料以《彭德怀自述》的名字得以付梓。

彭德怀元帅和黄克诚大将
原因二,读《彭德怀自述》,如听彭总娓娓道来一生风雨。在我军历史上,能够静下心来回顾革命生涯的时期,主要是延安整风。
但是,延安整风总结的基本是将帅们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的前半生。新中国成立以后,饱经战火的开国将帅很少有时间回顾自己的一生,唯有落难的彭总是一个例外。
读《彭德怀自述》,感受最深的就是一个字“苦”。
彭总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家境一直困苦。父亲病逝,母亲早亡,除夕之夜跟着古稀的奶奶要饭;为了生计,给富农放过牛,在土煤窑做过童工,做过堤工。少年的贫苦,造就了彭总倔强的个性和一生不改的农民本色。
彭总几十年军旅生涯,战斗环境一直艰苦。井冈山时期,彭总一直担负最艰巨的任务;长征时期,主动把严重减员的红三军团并入红一;抗战时期,始终战斗在一线;解放时期,西北环境最艰苦,抗美援朝,作战环境恶劣。
纵观彭总74岁的一生,日常生活一直清苦。无论湘军、红军、八路军还是解放军,彭总总是把军饷送给困难士兵,自己过着“苦行僧”一样的朴素生活。
彭总有过2段婚姻,还曾被美女记者和女作家追求,却没有留下一子半女。

彭德怀与夫人浦安修
原因三,书如其人,岁寒才知松柏之气节。《彭德怀自述》出版后,长征时期红三军团的搭档杨政委读罢这本仅有15万字的小书后,不禁仰天长叹:彭总临阵对敌有雷霆之威,对组织有赤子之忱,还有松柏之节、冰雪情操,个人的作风朴实无华,无愧于我军楷模、人民的忠诚儿子。
1959年8月庐山会议,彭总3600字的《意见书》给他带来无尽的灾难。夫人浦安修曾在庐山会议之前劝他:你是主管军队的,为什么要去管农业和经济的事儿呢?
可是,面对灾害的汹涌势头,面对调研看到的许多农民食不果腹的现象,穷其一生都不改农民本色和初心的彭总,哪能坐视不管放任“亩产万斤”的苗头发展下去?
庐山会议后,彭总曾经到故乡湖南的农村调查研究,3个多月50多天整理了5份详实的调查报告。他还打算来年的春天,再去抗战时期战斗过的太行山进行调研。
但是,后来的发展远远超出了彭总的预想,在生命的最后8年,“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是在狱中度过的。尽管屡遭批斗,这位耿直的硬汉子始终保持着松柏一样的气节。

比如,回忆童年的苦难遭遇,彭总10岁,正月初一喜炮连天,家里却没有一粒米,带着二弟彭金华乞讨。一个油麻滩教书陈老先生希望讨个吉利,问他们是不是招财童子,可是耿直的彭总直言是叫花子;二弟回答是,得到半碗饭和一小片肉。
回忆当兵后的事情,彭总的心情则平静了很多,没有感情宣泄。

彭德怀元帅
比如,回忆起平江起义前和介绍人段德昌的长谈,彭总回忆起自己和段德昌畅谈2个小时,让自己的境界上升了不少,对段德昌充满了启蒙老师一样的感谢及敬佩。
纵观《彭德怀自述》,关于战争的回忆包括抗美援朝笔墨并不多。
这个大多数回忆录浓墨重彩描写亲自指挥的战争,遇着很大的区别。即便导致彭总落难的庐山会议,回忆也非常平静。这似乎表明,除了刻骨铭心的童年和少年,除了总结必要的成败得失,彭总对一切的功名利禄都是看得很淡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或许,铮铮铁骨的彭总这一份《自述》,就是留给后人最大的精神财富。

彭总家乡立起的雕塑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