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围绕“共建多元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共探广东科技金融创新路径”主题展开交流。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协理副校长熊辉
科技金融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已成为各地金融监管部门、各类金融机构工作重点。为探索总结广东科技金融创新发展模式,探讨科技金融体制机制改革新趋势,昨日,由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指导,南方都市报社·湾财社主办的2024广东科技金融创新发展大会在南方报业传媒大厦举办。
搭建媒体、学术、金融界分享交流平台
2024《广东科技金融深调研报告》发布
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林平为活动致辞表示,今年以来,围绕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和南方都市报联合开展了“‘金融协力·粤创未来’金融赋能广东科技创新深调研”专题宣传,取得较好的社会传播效果。作为专题宣传的收官,本次大会汇聚了媒体界、学术界、金融业界的嘉宾,为各方分享经验、交流思想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据林平介绍,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全省的科技金融工作。具体举措包括:引导金融机构积极运用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粤科融”支小再贷款专项额度、“智链通”再贴现专项额度,推动科创等领域创新型债务工具落地。探索建立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缺口介入机制”,鼓励金融机构针对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做好金融产品创新,被总行作为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加强政策实施情况的评估,开展金融机构科技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工作,激励银行机构将更多金融创新资源投向科技型企业等。
林平表示,截至2024年11月末,全省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贷款余额1895亿元,同比增长23.1%。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支持性作用,用好“粤信融”等融资对接平台,提高政银企对接的精准性,进一步推进金融产品和模式的创新,征集并推广辖内科技金融创新的典型案例,探索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新机制、新路径。
南方都市报社党委副书记、主编刘江涛代表活动主办方致辞表示,金融是国之重器,2024年是科技金融落地之年。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新的挑战和机遇对金融资源配置、金融服务适配以及金融风险把控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刘江涛表示,为助力广东金融高质量发展,在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指导下,南方都市报社·湾财社已连续展开两届深调研系列活动,共同打造成广东金融深调研品牌栏目。2024年,深调研的阶段性成果《广东科技金融深调研报告》在本次大会上发布。同时,南方都市报社·湾财社携手广东金融机构、专业机构等共同成立广东科技金融融媒体实验室。
广东科技金融融媒体实验室启动
首批成员单位获授牌
为开展科技金融服务模式的研究和产品开发、探索科技金融人才培养方式、助力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南方都市报社·湾财社携手广东各类金融机构、相关专业机构等共同成立广东科技金融融媒体实验室。
实验室以多类金融机构和专业机构为首批会员单位对象,除以科技金融信贷数据、模式产品创新力、科技企业金融服务触达力等方面作为金融业务能力评价指标外,还关注各类机构在各自领域的研究力、本地行业影响力、未来发展空间等综合指标,最终形成首批会员机构名单。
首批授牌成员单位有: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广州分行、广东南粤银行、广发证券、易方达基金、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会上,作为实验室首批成员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公司委副主任李宝生分享经验表示,自2015年起,该行将科技金融作为战略业务,首创“技术流”评价体系,后升级为“多维评价体系”,更全面评价企业科技创新能力。2023年,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在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科技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中获评优秀档第一名。
今年以来,该行建立了“五位一体”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创新评价体系,聚合多方资源,形成科创生态,并推出全生命周期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其中,该行创新打造科创企业多维评价体系,从企业的科技创新、财务资金、外部信息、生产经营等4个维度、36个二级细分指标进行评价,已实现辖内7.1万家科技型企业的画像分析和评分评价,全力破解科技创新领域“看不清、看不懂”难题。
广发证券也是实验室首批成员,广发证券投行委执行董事但超分享介绍,视源股份是一家以显示、交互控制、连接技术为核心的智能电子产品及解决方案提供商,一直以来,广发证券整合集团各优势资源,为视源股份贴身打造符合企业发展生命周期与用资需求的融资方案,品种涵盖IPO、可转债、定增等;为视源股份上市前、上市后持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服务,涉及兼并收购、分拆上市、投资管理、员工股权激励、战略规划咨询等多项专业服务。依托集团综合服务平台,广发证券形成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模式。
但超表示,广发投行以全链条全生命周期、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包括围绕行业发展趋势,为科技型企业量身定制募投资金使用方向;运用科技金融手段,提高项目运作效率;提供股权融资、并购重组、债券融资、资产证券化、新三板挂牌等全链条、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还有长期驻扎现场的深度服务等,与科技型企业携手成长。
专家分享
科技金融创新发展需科学化和技术化
专家分享环节,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带来《科技金融发展新格局:金融服务科技的科学化和技术化》主题演讲。田利辉表示,科技革命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增加基础研究投入,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并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应发展耐心资本,专注于早期、小型和硬科技领域的投资。他认为,科创企业需要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包括融资支持、风险分担、资源共享、价值评估和企业家甄别。
田利辉指出,科技金融的创新发展需科学化和技术化,其中科学化涉及专业化、市场化和时代化,而技术化则包括集聚化、链条化和数智化。他强调,科技金融不仅是金融赋资,更是资本赋能和市场赋力。专业能力、体系建设和数智设施是科技金融成功的基础、发展的前提和繁荣的抓手。科创企业质量甄别需要数智化,科创企业的跨越式发展需外部融资,就需要解决信息不对称和未来现金流不确定性问题。科技金融发展必须解决代理成本问题,数智建设能够提供解决方案。
田利辉还提到,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需体系化,包括场外资本、场内资金和信贷机构的协同。专业化的平准基金和科技金融银行的建设等都至关重要,需要顶层设计推动。同时,科技金融发展关键在于专业化人才,需要真懂行、能做事、可成事的科技金融人才,田利辉建议,开放的广东要成为专业科技金融人才聚集的高地。
打造创业文化需“金头脑+金手指”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协理副校长熊辉在分享中表示,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当下,要培养学生掌握两种能力,第一种能力是跟机器差异化的能力,第二种能力是驾驭机器去做事的能力。要思考机器有什么样的能力不容易具备,从书本中来到书本中去的知识大模型可以很容易学会,大模型不擅长的是动手实践中学习到的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在高科技领域,过去二三十年很多真正的产业进步、科技进步不是在高校里推动,而是在产业中推动,因此熊辉表示,当前学校思考的模式是要跟产业紧密地连接,形成创新产业生态圈。
熊辉表示,学校鼓励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创业,让老师占小股份,学生占大股份。希望打造出港科大“金头脑+金手指”的高密度集中地的创业文化。熊辉表示,传统科技人才存在不懂市场、不懂管理、不懂金融等问题,需要培养能够做到建平台、做系统、定标准、创品牌的“金头脑”,带领掌握能力的“金手指”科技人才,实现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资本化-资本科学化循环。
熊辉介绍,港科大(广州)致力于打造以校园为核心,充分协同区域产业资源的创业生态圈。目前,学校师生注册企业已有60余家,在孵早期项目100余个。热门领域包括人工智能、新材料、智能制造、环境与能源等,签约成立环港科大(广州)科技成果转化母基金1支,规模10亿元。签约成立直投基金4支,总规模14亿元。
圆桌对话
银行、投资、国资各方如何强化科技赋能?
为科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减少结构性错配
在圆桌对话环节,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副行长熊焘、广东智用人工智能应用研究院院长管震、广东粤孵产业大数据研究有限公司总经理严帅、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副研究员刘艾雯围绕“共建多元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共探广东科技金融创新路径”主题展开交流。
科技产业发展需多元化资金投入
熊焘表示,投资科技企业的高风险高回报与商业银行追求稳健的模式从某种程度上讲确实存在“天然错配”,但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多元化资金投入,既要耐心和长期资本,也需要间接融资和商业银行的帮助。在总行的指导下,广东工行不断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构建起了包含“大湾区制造业中心、总行级科技金融中心和科技支行”在内的专营机构,着力打造一支专业的团队,为科技企业提供专业服务。
在谈及政府引导资金如何与社会资本融合时,严帅表示,政府引导基金的特点就是带着政府资源,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招商。要像跑接力赛一样,要将伴随科技企业成长的接力棒传递下去。政府引导基金可以投早投硬,同时需要当地产业的支持,可以跟一些大企业做“大手拉小手”的活动,融入产业供应链里。那样等企业成熟之后,很自然地也能建立起整个产业生态。
刘艾雯表示,目前技术团队出身的创业企业越来越多,它们的共性特征是高技术投入、高人力资本投入和轻资产。那么,金融如何能支持科创企业发展?一方面,要为科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减少结构性错配,创新金融产品,提供多元化融资产品。另一方面,是在投资后陪伴企业如何成长,如今投后管理对企业和金融机构来说,也越来越重要了。
管震则带来了前沿科创产业的一线观察,他表示,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能够帮我们解决许多复杂的决策问题、博弈问题等,当人工智能未来融入到每个团队中,社会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我们站到更高的维度去看问题,比如更灵活地判断或评测某个项目5年之后的收益。
三个“转变”完善科技金融产品体系
当前,银行机构也在向提供更多层次的金融支持积极转变。据熊焘介绍,广东工行始终坚持把支持科技发展摆在突出位置,积极探索科技金融服务模式,通过实现三个“转变”不断丰富和完善科技金融产品体系。
一是从“信贷支持”向“投融资一体化服务”转变。今年工行推出国内商业银行首个科技型企业商投联动信贷专项产品系列(科股贷、基信贷、基投贷);联动工银投资和外部资本协同合作探索股权投资,为产业基金及股权投资提供涵盖“创募投管退”的全方位服务。尤其今年工行率先携手工银投资、广州产投、广发信德共同发起广州首只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试点股权投资基金,重点支持广州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助力广州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
二是从“重资产”向“重技术”转变。针对科创企业“两高一轻”的特点,工行开发了科创企业评级和授信模型,侧重对企业成长性和研发能力的评估。在此基础上,广东工行推出“科学家创业e贷”,增强对科技企业和科技人才的精准支持;推出“知产贷”,加快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探索,提高金融产品的适配度。
三是从“面向个体服务”向“面向集群服务”转变。如工行针对科技创新集聚化和长链条特征,不断加强与高新产业园合作,持续丰富科技型企业集群画像。
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执行策划:王莹
统筹:任先博 戴越
执行统筹:徐劲聪 刘兰兰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徐劲聪 刘兰兰 黄顺威 彭乐怡 马青
摄影:南都记者 罗达杰 陈芳 实习生 王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