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宇航员返航状态差异,中国宇航员面色浮肿,美国咋不会?

玉箫苒得笔记 2025-03-27 16:42:37

文/编辑 玉箫苒得笔记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事情。

每次看新闻,中国宇航员从太空回来,个个脸肿得跟发面馒头一样,走路还得人扶着,甚至直接被抬着走。

再看看美国宇航员,从太空回来龙精虎猛,自己大摇大摆地走下飞船,脸蛋还红扑扑的,好像只是去隔壁超市买了袋大米回来。

难道真是米国宇航员比中国宇航员更能扛?

别以为美国宇航员都那么潇洒,就拿最近的热点新闻来说,3月18号,美国宇航员威尔莫尔和威廉姆斯才刚从太空回来没几天。

这要是汽车的话,估计早就被消费者告上法庭了吧?

这就好比你开车上班,结果车子抛锚了,公司表示:别急,明年二月派人来接你。

宇航员的集体社死现场

不管是中国宇航员还是美国宇航员,在太空待久了,脸都会肿。

这不是什么国家秘密,而是纯生理反应。

地球上,血液都乖乖听重力的话,大部分往下半身跑。

但到了太空,重力不管用了,血液就像个没有GPS的外卖小哥到处乱窜,结果更多血液跑到上半身和脸部。

所以,别看美国宇航员回来时好像没那么肿,其实人家在太空里肯定也是肿着,可能只是我们没看到而已。

就像你朋友圈晒的照片都P过一样,谁会把自己肿成猪头的样子发出来。

海水着陆VS陆地着陆

海水啪唧一下,缓冲了冲击力,宇航员承受的G力(就是那种把你脸皮往后扯的力)小多了。

虽然也有降落伞减速,还有缓冲火箭,但跟软绵绵的海水比起来,地面是硬邦邦的。

数据显示,陆地着陆时,宇航员承受的G力约为4-6G。

海上着陆只有2-4G左右。

简单说就是,中国宇航员着陆时的感觉,相当于美国宇航员的1.5-2倍。

这就像是有人给了你一巴掌,和有人给了你两巴掌的区别,当然你会更肿。

中国航天一向实事求是,宇航员一落地,央视直播就怼上去了,全国人民都能实时看到宇航员那张浮肿的脸和蹒跚的步伐。

这种真实,某种程度上也是种自信,不遮掩不造假。

而且训练方法也不同,美国宇航员在太空特别能折腾自己,每天至少2小时的剧烈运动,跑步、举重,恨不得把健身房那套全搬上太空站。

这帮人仿佛担心回地球后会上节目《太空归来变形记》,拼命保持身材。

不过有一说一,不管表面看起来多威猛,所有宇航员回来后都得躺平一段时间。

身体内部的变化,需要好几个月才能恢复,这可不是装出来的。

快奔六的人了,在太空飘了9个月,回来时啥感觉。

据说威廉姆斯自己都直言不讳地表示找不到走路的感觉了,她表示她的腿像果冻一样,根本不听使唤。

科学研究表明,宇航员在太空待一个月,可能需要两到三个月才能完全恢复。

按这个算法,威廉姆斯可能得花上一年多时间才能恢复到出发前的状态。

这要搁在地球上,绝对够资格申请工伤了。

所以,别被表面现象忽悠了。

虽然表面上看美国宇航员回来后好像精神多了,但这主要是因为返回方式不同亮相时机不同,以及训练方法不同,并不是因为谁的身体素质更强。

无论哪国宇航员,在太空中都会面临相同的生理挑战:脸肿,骨头变疏松、肌肉萎缩、心脏功能变化等等。

就像两个人同时得了感冒,一个化了妆出门,一个素颜上街,看起来状态不同,但本质上都是病了。

中国航天更注重真实记录和研究宇航员的身体状况,为未来更长时间的太空任务积累经验。

现在火星旅行都提上日程了,以后宇航员可能要在太空中漂好几年呢。

所以,下次你看到中国宇航员满脸浮肿,走路踉跄的样子,别急着吐槽,那是人家为科学事业付出的证明,也是中国航天实事求是的体现。

对了,说起来你知道为啥我们的宇航员回来后第一时间要喝酸奶吗?

这里面还有个有趣的小秘密,下回再聊,先卖个关子.......

信息来源:

0 阅读: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