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辑 玉箫苒得笔记
以前没有美颜照,也没有那么多的修图软件。
所以,以前五官精致的女人才是真正的“绝色美人”。
尤其是跟现在的科技脸一比,那真的差距立马就出来了.....
在物质匮乏但风情万种的年代,百乐门的舞女们就像夜空中最闪耀的星星,吸引着无数达官贵人趋之若鹜。
今天,让我们穿越回上海滩最繁华的20年代,一探当年那些百乐门头牌舞女的绝世风华。
看看在没有美颜滤镜的年代,中国女性如何凭借纯粹的东方韵味惊艳四座。
百乐门
说起百乐门,可能年轻人已经陌生了,但我们这代人对这个名字可不会忘记。
百乐门不仅是一个舞厅,更是老上海社交文化的缩影。
舞厅内部装潢极尽奢华,主舞池约500平方米,周围环绕着二层三层包厢,可容纳数百名舞客。
中央的大型水晶吊灯,地板下的七彩射灯,无不彰显着它的奢靡与繁华。
这阵势,放到现在就是顶级夜店的配置,但当年的百乐门,却有着今日夜店所不及的风雅韵味。
舞女选拔
百乐门的舞女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当的。
根据上海档案馆保存的百乐门历史资料显示,百乐门对舞女的选拔极为严格,堪比现在的顶级偶像选秀。
身高必须在1.60米以上(那个年代已经是高个子了),五官端正,身材匀称,皮肤细腻,气质优雅。
才艺要求,必须熟练掌握华尔兹、探戈、狐步等多种国际标准舞。
百乐门的头牌舞女还需要通过专业的礼仪培训,包括如何得体地与客人交谈,如何优雅地用餐,甚至包括穿着旗袍时如何坐立行走。
这种全方位的严格要求,使得当时的百乐门舞女不仅仅是舞技出众,更具备了相当高的文化素养和社交能力。
比起现在只会P图修图的网红,人家可是实打实的真功夫。
旗袍加身:东方女性的极致展现
百乐门舞女的标志性装扮是什么,当然是旗袍,不过,可别以为她们的旗袍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那种紧身露大腿的款式。
20年代初的旗袍还保留着传统的宽松版型,到了30年代才逐渐变得贴身。
百乐门的舞女们穿的旗袍多为真丝面料,剪裁合体但不过分紧绷,开叉适中展现曲线美但又不失端庄。
当时的百乐门舞女妆容也颇为讲究,描眉不粗不细,双眼略施眼影突出温婉眼神,唇色多为淡淡的胭脂色,整体妆容清新自然,展现出东方女性特有的含蓄美。
放到现在,这种自然不造作的东方韵味,绝对是抢镜无数的存在。
白光不仅舞姿曼妙,还拥有一副令人陶醉的好嗓子。
她曾灌制多张唱片,《花样的年华》《夜上海》等歌曲至今仍被传唱。
上海广播电台的档案资料显示,当年白光的唱片销量可与周璇、李香兰等一线歌星媲美。
陈云裳则是百乐门的颜值担当,中央档案馆保存的一份1934年《良友》画报刊登了她的照片,白皙的皮肤,弯弯的眉毛下是一双清澈的大眼睛。
小巧的鼻子和樱桃般的嘴唇,再配上标志性的短发,哪怕放到今天,也绝对是一等一的美人。
更难得的是,陈云裳出身书香门第,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和法语,在外国客人中极受欢迎。
看看,这才叫才貌双全,不是靠着整容和滤镜,而是实打实的能力和气质,这种美,耐看。
舞女生活:光鲜背后的辛酸
当然,百乐门舞女的生活并非全是鲜花和掌声。
《解放日报》曾发表过一篇关于旧上海舞女生活的调查报告,揭示了她们工作的辛苦,每晚要站立近8小时,忍受香烟烟雾弥漫的环境,还要面对形形色色客人的刁难。
更不用说那些怀揣不良企图的客人,舞女们需要极高的智慧和技巧来应对。
头牌舞女虽然收入丰厚,但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和社会偏见。
这些舞女的生活故事,某种程度上也映射出了那个时代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她们在夹缝中求生存,用自己的方式对抗时代的不公。
百乐门的衰落与舞女的命运
随着战争的爆发,百乐门的辉煌渐渐褪去。
据《上海通史》记载,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上海租界,百乐门一度被迫关闭。1946年重新开业后,已大不如前。
1949年后,百乐门被改造为工人文化宫,那些曾经的舞女们也各自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
一些有才艺的舞女如白光,被吸收进文艺团体继续发挥专长,也有一些选择了平凡的家庭生活;还有一些则辗转海外,成为海外华人社区的文化传承者。
从这些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命运如何变迁,那个时代在她们身上留下的优雅气质和生活智慧,一直伴随着她们走完了漫长的一生。
结语:美,是跨越时空的永恒
翻看那些泛黄的老照片,百乐门舞女们的风采依然栩栩如生。
她们的美,不仅仅是外表的惊艳,更是一种历经沧桑后依然优雅从容的生命力量。
在今天这个滤镜盛行、整容普遍的时代,也许我们该向那个没有美颜技术的年代学习,真正的美,来自骨子里的自信和气质,来自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如果能把百乐门的那些头牌舞女穿越到今天,她们或许不会像现在的流量明星那样有着精致到完美的五官。
毕竟,美,从来都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它的本质。
那些曾经惊艳了一个时代的百乐门舞女们,用她们的一生告诉我们:真正的美,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