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人并非天生,而是被制造出来的”——这句谚语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现实,挑战着我们惯常接受的那些未经审视的传统叙事。在孝道文化根深蒂固的社会里,遗弃父母的子女往往被贴上忘恩负义、冷酷无情的标签。当看到老人哀叹被子女送进养老院时,人们总是本能地投射同情与愤怒,将矛头直指年轻一代。但鲜少有人追问: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场亲情断裂?为何有人甘愿与养育自己的至亲划清界限?

这类故事自带的情感重量,往往塑造出老人永远无辜、子女注定邪恶的单一叙事。当我们要探讨故事背后可能存在更复杂的真相时,这种对话本身就会引发不适甚至恐慌。也许那个拒绝赡养父母的成年人,正是当年在虐待、忽视或暴力中战栗求生的孩童。在我们的文化语境中,父母权威具有不容置疑的神圣性,任何质疑都可能招致激烈反弹——人们坚信父母拥有管教子女的绝对权力。然而这种管教常常越界成为虐待,在幼小心灵刻下经年不愈的创伤。
跨代际的恶性循环正在悄然重演。一个在恐惧中长大的孩子或许会保持表面恭敬,却难以萌生真正的爱意。那些淤青的伤痕、锋利的言辞、无休止的贬低与窒息般的控制,无法培育亲情纽带,只会埋下随时间生根发芽的怨恨种子。父母或许认定严苛惩罚是为子女好,将服从与顺服视作教子有方的证明。但基于恐惧的顺从注定脆弱——它只能持续到孩子有能力逃离的那天。当终于挣脱父母阴影时,他们必须做出抉择:是原谅并延续这段关系,还是转身离开以完成自我疗愈。
这引出了一个令人不安却鲜被正视的真相:那些在暮年感到被背叛、被遗弃的父母,或许正是当年亲手摧毁子女信任的始作俑者。社交媒体上父亲当街辱骂幼子、母亲失控掌掴孩童的监控画面,正是这种现实的残酷注脚。在体罚尚被容忍的家庭里,这样的场景太过稀松平常。社会将其轻描淡写为"严格管教"或"必要惩戒",但在孩子的视角里呢?于他们而言,惩罚是暴烈的,缺乏温情的日常在反复确认着"你的感受无关紧要"。多年后,当这个孩子选择与父母保持距离时,社会却急于谴责,全然无视造就这个决定的精神凌迟。
没有人天生带着对父母的怨恨降生。孩童渴求的不过是爱意、安定与温暖。若能得到这些滋养,他们自会成长为懂得反哺的成年人。但若在恐惧中长大,终日如履薄冰只为躲避责罚,他们终将认清父母是压迫者而非守护者。他们会懂得这个家的爱有条件,自己的价值建立在无条件服从之上。这种认知最终会凝结成情感绝缘体。当角色反转、父母需要照料时,等待他们的可能是与当年自己对待孩子痛苦时如出一辙的冷漠。
这并非要为所有疏远父母的行为开脱。现实中确有被爱意浇灌长大,却因自私、贪婪或纯粹的冷漠而背弃年迈父母的子女。每个社区都不乏将父母视作累赘的子女,他们从青春期到成年持续消耗着父母的善意,在榨取完利用价值后便弃之不顾。这类人并非出于创伤或痛苦,而是纯粹的冷酷无情:有人对独居老人不闻不问,有人将父母当作提款机直至榨干最后一分钱。这些案例玷污了真正受虐者的苦难,使社会更难分辨正当疏离与单纯的不孝。在此类情境中,失格的显然是子女而非父母。
并非每起遗弃案例都情有可原,也非所有亲子关系都符合这种模式。但这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视角。在孩子们听着网络故事长大的社会里,我们更需追问:究竟是什么让某些人走向了完全相反的方向?在谴责子女遗弃父母之前,我们必须先理解这个决定背后的推力。爱意需要培育而非强求,尊重无法通过暴力赢得,只能以爱与理解来换取。
可悲的是,许多父母在追逐控制欲的过程中,早已悄然铸就了自己晚景凄凉的命运。老无所依的处境,有时并非源自子女薄情,而是当年那个被反复告知"你的痛苦不重要"的孩子,在终于掌握选择权时,决定远离给自己带来伤痛的人。这种情境下的恶之轮回,起点不在成年后的决绝,而在童年期的创伤制造。恶人确非天生——他们往往是被亲手锻造的。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毒鸡汤看似正确无比,但却给了不称职甚至恶毒父母虐待侮辱孩子无限开火权,幼小子女还必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