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给他们饭吃”“他们需要我们大于我们需要他”。
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怎么也想不到,曾经的“狂妄”会成为回旋镖打在自己的身上。

在美国和印度转了一圈之后,还是选择回到中国市场,当初走的多“潇洒”如今回来的就有多“狼狈”,只不过,他没有料到曾经在中国市场赏饭吃的时代,彻底的结束了!

2019年,郭台铭在采访中不止一次的体现了自己的傲慢,有人评价“除了郭台铭,没有任何国家的一个企业主能说出这些话”,的确,富士康在郭台铭的带领下达到了一个令其他企业望尘莫及的地位。

郭台铭二十多岁的时候开始创业,当初还没有富士康而是一家类似小作坊的公司,郭台铭身兼数职,与员工挤在狭小的厂房内,一步一个脚印地艰难前行。

1985年,对于郭台铭和他的企业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他创立了富士康品牌,开始走向国际化之路。
同年,富士康接到了康柏电脑机箱的订单,这本是一个拓展业务的绝佳机会,然而,由于镀层质量不达标,产品被无情退货,面对这一挫折,郭台铭没有退缩,他带领团队日夜奋战,经过三天三夜的艰苦返工,最终按时交货。

此后,富士康不断发展壮大,企业实施“24小时轮班制”,凭借这种超高的生产效率,成功拿下了索尼游戏机的订单,更是在深圳建厂,从此开启了在内地的辉煌篇章。
在2007年,富士康更是通过将手机摔的破破烂烂但依旧能使用的举动,向众人展示了自身严格的质量管控,赢得了广泛的信任。

巅峰时期的富士康,订单如潮水般涌来,厂房内一片忙碌景象,庞大的规模令人震撼。
随着富士康的商业版图扩大,郭台铭的身家也水涨船高,多次登上了福布斯富豪榜,成为了商业新星。

但“赏饭吃”的言论却透露出了郭台铭的“高傲”以及他错误的认知,事实上,富士康能有今天的成就,绝非仅仅是自身努力的结果。
中国市场对于富士康的发展至关重要,是富士康成长为行业巨头的重要支撑,没有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富士康难以取得今天的成就。

可以说,富士康与中国市场是相辅相成、互相成就的关系,没有中国市场的支持,富士康难以发展到如今的规模,而富士康的入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就业机会,但绝不是所谓的“施舍”。
后来郭台铭为了证明自己的话,还前往美国和印度去闯了闯,希望能够复刻在中国的成功之路,只是这件事情真的那么简单吗?

2017年,郭台铭在一片诱惑声中,毅然决定赴美建厂,他们抛出了极具吸引力的橄榄枝,承诺给予高达7亿美元的补贴,还许下30亿建厂费用减免的诺言。
在这看似丰厚的利益驱使下,郭台铭心动不已,迅速开启了在美国的建厂计划,豪掷百亿巨资,试图打造一座现代化的制造业工厂。

可现实却给了郭台铭沉重一击,美国当地制造业基础近乎为零,富士康规划中的液晶显示面板工厂,面临着产业链严重缺失的困境。
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设备,都不得不从供应链发达的东亚三国长途运输,这使得制造成本陡然飙升。

不仅如此,招工也成为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尽管富士康开出了高额薪资,一场面试会下来也没有招到几个人,远远无法满足开工需求。
而原本承诺的建厂补贴,也因创造岗位数量未达标而无法全额兑现,最终,富士康在美国的工厂计划彻底破产,投入的巨资化为泡影,还背上了7.2亿美元的土地负债,赴美建厂沦为一场“海市蜃楼”。

到了2020年,苹果公司宣布在印度建厂,郭台铭再次紧跟其后,试图在印度市场分得一杯羹,他信誓旦旦地保证,富士康在印度的工厂将为当地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印度庞大的劳动力市场,低廉的人力成本,看似为富士康的代工模式提供了绝佳土壤,但理想的丰满难掩现实的骨感。

首先基础设施就是一道难关,时不时的停电加上并不是很“给力”的物流,让富士康的异国之路走得异常坎坷。

更为棘手的是,印度工人技能水平普遍不高,与富士康严格的生产标准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印度工人抗拒加班,稍有不满便可能发起罢工,这使得生产效率难以提升,根本无法满足苹果等客户的供应需求。

富士康在印度的工厂始终无法达到预期产能,无法按时“交差”,富士康在印度的发展举步维艰。
经历这两次惨痛的海外碰壁后,郭台铭终于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市场的重要性,2024年,富士康做出了战略调整,选择重归中国市场。

不过,折腾一圈回来的郭台铭还能重现富士康之前的巅峰景况吗?

当初郭台铭的那番话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他被众人议论,企业也受到了影响,消费者对富士康的好感度直线下降,不少人认为一个不尊重市场、不懂得感恩的企业,难以赢得长久的信任。

在舆论的漩涡中,富士康的品牌形象大打折扣,这对其市场拓展和业务合作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加上如今中国制造业智能化的趋势,曾经富士康占据优势的“人海战术”,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今的市场环境,早已今非昔比,富士康不再是一枝独秀,竞争对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华为、小米等爱国企业,在发展自身品牌产品的同时,也建立了完善的供应链体系。
所以富士康能否再现昔日辉煌,如今还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对于所有企业来说,富士康的经历也是一个警示,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企业要想长远发展,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更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爱国情怀。
信息来源:
彻底摊牌了!郭台铭做梦也没料到,中国市场赏饭吃的时代结束了__财经头条
郭台铭兵败美国,号称百亿美元建厂,留下几千英亩草地 -华商韬略
富士康10亿加码中国大陆,印度为何逐渐“失宠”|界面新闻
富士康“回归”,要再造一个郑州富士康?-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