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买过最“亏”的战斗机,一亿美元1架,而且只用了两三年

喜旺看世界啊 2024-11-13 05:56:54

为了您更好的阅读互动体验,为了您及时看到更多内容,点个“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更新精彩故事、分享不一样的故事瞬间

文|喜旺看世界

编辑|喜旺看世界

高于市场价三成购买苏-35,中国为何甘愿"吃亏"?

在国际军事装备交易中,价格向来都是各方博弈的焦点。2015年,中国以每架1亿美元 的价格从俄罗斯购入24架苏-35战斗机,较当时7000万美元 的市场价整整高出三成。这笔交易一度被西方媒体嘲讽为"冤大头买卖",甚至有人质疑中国的军事采购决策能力。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笔看似"亏本"的军购背后,却暗藏着中国军事战略的精妙布局。在南海局势日趋紧张的节点上,中国为何要高价购买这批战机?这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战略考量?

战略困境中的关键抉择

2016年的南海仲裁案让中美关系陷入极度紧张。

美国频繁派遣军舰巡航,叫嚣武力介入,而中国当时面临着一个尴尬的现实:歼-16和歼-20 这两款新锐战机尚未大规模服役,主力战机歼-11在续航能力和打击效能上都难以与美军先进战机抗衡。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个能迅速提升空军实力的"过渡方案"成为当务之急。

高价采购的战略考量

为什么明知溢价仍要购买?答案就藏在南海局势与军事实力的博弈之中。当时的美国已经完成了第五代战机的大规模部署,而中国正处在新老战机更迭的关键期。如果不能迅速获得具备远程打击能力的先进战机,在可能发生的军事对抗中,中国将处于极为不利的态势。

苏-35的引进绝非简单的"购买"行为 ,而是一个多维度的战略布局:

首先,通过技术改装验证,中国将其原装的雪豹无源相控阵雷达升级为有源相控阵雷达,显著提升了超视距作战能力。

其次,24架苏-35为空2师提供了现代化空战训练平台,包括夜间空中加油、与轰炸机联合作战等关键科目的实战演练。

最重要的是,这批战机在战略层面充当了"烟幕弹"的角色,有效掩护了歼-16和歼-20的发展部署进程。

国际军事专家对这笔交易评价不一。有观点认为中国支付了过高的溢价,但更多分析认为这是一次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投资。专家指出,在军事领域,有些价值无法用简单的金钱来衡量。

从军事、技术和战略三个维度来看,这笔交易的价值远超24亿美元 的支出:

军事层面:填补了战力真空期,为南海维权提供了有力支撑技术层面:积累了先进战机改装经验,为自主研发提供借鉴战略层面:成功麻痹了对手,为新型战机发展赢得时间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乐观来看,这次"吃亏"的购买为中国空军现代化进程争取了宝贵时间。现在,随着歼-20等新型战机逐步列装,中国空军已经跻身世界一流行列。

悲观而言,国际军事装备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未来类似的"溢价购买"可能会更频繁出现。这要求我们在军事采购决策时要有更全面的战略考量。

网友热议

这个话题在网络上引发热烈讨论:

"高价买入确实肉疼,但换来的战略优势值得"

"看似吃亏,实则是以小博大的战略智慧"

"军事装备不能只看价格,要看综合战略价值"

"这是用金钱换取时间和技术的明智之举"

结语与启示

在国际军事博弈中,表面的得失往往掩盖着更深层的战略考量。这次苏-35的购买案例,展现了中国在军事发展道路上的战略智慧。正如古语所言:**"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溢价采购这24架苏-35,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最后留给读者一个思考:在军事装备采购中,价格和战略价值,究竟应该如何权衡?

0 阅读:43

喜旺看世界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