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很冤!
首先,是诸葛亮死前的安排
诸葛亮临死前商讨死后事宜的时候,直接把前锋魏延排除在外,这是极度的不信任和不尊重。
按出身,魏延是刘备时的旧臣,刘备入蜀的时候,魏延“以部曲随先主入蜀。”后来,刘备又破格提拔其为汉中太守。
而姜维是敌国降将;
按地位,以废李严表的排位顺序来说,魏延地位仅次于诸葛亮和刘琰;
按官职,魏延生前为征西大将军,假节,征西大将军属于重号将军。假节更有生杀大权,据《晋书·职官志》记载:
"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
按实权,魏延能独立带兵进攻曹魏,比如,溪之战大破郭淮。
姜维同期的官职是护军,更多是参谋或协调角色。
以姜维的职位和敌国降将的身份,按理来说完全不应该取代资历老、权位重的魏延,出现在“嘱咐后事”的人员之列的。
有人说是不信任魏延。
可是如果不信任魏延,为什么又“令延断后”阻击司马懿呢?
“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这种有可能造成蜀军分裂的军事指令,可能更多的是无奈之举,为了确保军队不崩溃,只能牺牲魏延个人。
但是,令诸葛亮没有料到的是,他死后,魏延竟然会采取 “烧栈道、攻杨仪” 的极端行为,也没有料到杨仪会借机公报私仇。
作为诸葛亮死后唯一能跟杨仪和魏延沟通的关键人物,费祎却欺骗魏延,骑马逃离,这也在无形之中激化了魏延与杨仪的对立。
说个题外话,费祎这个人很有意思,魏延和杨仪的死亡都跟他有关系!
其次,政治取舍
远在成都的刘禅,接到魏延和杨仪的奏表,双方各执一词,都说对方叛逆。
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
面对如此混乱的局势,刘禅根本无法判断谁是谁非,或者不知道如何取舍。
他去询问董允和蒋琬,此二人都相信杨仪,怀疑魏延。
其实并不是怀疑魏延,而是与杨仪相比,魏延更难控制,更有可能是蜀汉未来的不稳定因素。
《三国志·魏延传》是这样记载的:
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在权力过渡的脆弱时期,选择可控性而非能力,选择服从性而非军事冒险,这是维护政权稳定的必然结果。
其实魏延叛不叛逆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的存在已经对政权的稳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所以必须牺牲他,来换取权力过渡期的稳定。
杨仪甚至不给魏延任何解释的机会,在这个时候魏延手下的兵都已经散了,只剩下他跟他的几个儿子。
杨仪完全可以抓住魏延,交给刘禅审判,可是他直接命马岱“追斩之”,不仅杀之而后快,还夷魏延三族斩草除根,坐实魏延谋反的罪名。
最后,蜀汉制度问题
魏延的死,除了魏延本身的性格缺陷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蜀汉的制度存在重大问题。
刘备虽然能够通过个人魅力收获手下人的忠诚度,但是驭人却有着缺陷,刘备御下更多的是恩而非威!
这种缺乏约束机制的制度,很容造成蜀汉将领擅自行动,这种情况在吴魏是很少见的,而这又间接导致了关羽、张飞,魏延的死。